(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市中心的一條不足1公里的街道,修建於1700年左右。1707年,這條街道被正式命名:摩爾人街(Mohrenstraße)。
摩爾人原先是指來自北非地區的一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在中世紀,曾經跨過地中海統治過伊比利亞半島數百年。儘管摩爾人的膚色並不黑,但是隨著時代的遷移,歐洲人逐漸用"摩爾人"一詞泛指來自非洲大陸的深色人種。在德語中,16世紀後的"摩爾人"一詞基本上等同於"黑人",且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今天,"Mohren"一詞被認為是德語中的種族主義詞匯,和"Neger"(黑鬼)一樣被盡量避免使用。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三百多年的"摩爾人街"引發了爭議。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當年的命名可能是因為某位貴族的黑人僕從獲准在這條街邊修建房屋;還有說法認為,普魯士王國當年從西非地區擄掠了幾十名黑人奴隸,這些人的住處就在如今的"摩爾人街"兩側。
抗議人士直接動手,將「摩爾人街」改名為「喬治‧佛羅伊德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Nietfeld 柏林地鐵強推更名引爭議
自1990年代起,柏林政界以及民間就不斷有人呼籲,廢除這一具有種族主義以及殖民主義色彩的地名。今年7月3日,柏林公共運輸公司(BVG)的一則新聞通稿,更是讓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成為了全德國的熱點話題:柏林公共運輸公司計劃將穿過此街的地鐵二號線同名地鐵站更名為"格林卡街"(Glinkastraße)。這座開通於1908年的地鐵站,正位於摩爾人街與格林卡街的交匯處。
公共運輸公司稱,作為德國首都的重要企業,公司秉承開放理念,拒絕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與歧視;"考慮到當前圍繞同名街道的命名爭議,公司決定不再繼續以該名稱冠名地鐵站。"
不過,很快就有人指出,以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曲家命名的"格林卡街"也並不"乾淨":格林卡(Michail Iwanowitsch Glinka)被認為是一名反猶太主義者。因此,在宣佈更名僅一星期後,柏林公共運輸公司又發布了一則聲明,稱這座處於爭議中心的地鐵站究竟會改作什麼名字"還未最終確定",但是"一定要改名"。
柏林將於今年年底開通一條新地鐵線路,屆時需要更換全市所有車站、所有車廂內的地鐵網路示意圖,因此公共運輸公司希望能夠在12月前最終確定地鐵站名稱。但是現在柏林州經濟部長波普(Ramona Pop)則警告說,變更地名應該公開地"由周邊居民、民間組織以及相關協會共同參與","匆忙決定是不恰當的"。
摩爾人街與格林卡街的交叉路口不僅僅有一座地鐵站,還有北韓駐柏林大使館。這座使館建築此前也因出租給一間青年旅館而違反了聯合國制裁北韓決議,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圖片來源: DW/H.Kiesel 歷史與政治正確如何平衡 ?
在過去20年間,政界以及民間曾經提出過多個針對"摩爾人街"以及同名地鐵站的改名方案,其中包括"曼德拉街"或者"安東‧威廉‧阿莫街"等。阿莫(Anton Wilhelm Amo)是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法學家,也是德國第一位非洲裔博士。出生於幾內亞的他幼年時被荷蘭西印度公司擄掠為奴,被賣給一名德國貴族,並在後者家中接受教育。阿莫此後在多所大學接受教育,並且在哈勒大學、耶拿大學任教。
反對更名的保守派人士則認為,"摩爾人"本意是一支曾經統治地中海沿岸廣闊地區的民族,是一中性的稱謂,所謂"種族主義色彩"純屬當代人的過度解讀。還有一些反對者則承認,"摩爾人"一詞在當代德語語境中確實有種族歧視色彩,但是作為德國首都市中心一條三百年歷史的街道,名稱不宜輕易更改;作為妥協方案,這部分"溫和反對者"建議,保留歷史地名的同時,在這條街道上豎立紀念牌,向公眾交待該名稱的命名背景以及相關爭議,以供繼續討論。
柏林的難堪歷史遺產:一扔了之,還是展示後人?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英國布裡斯托:前販奴者雕塑被推倒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他們為什麼要推翻利奧波德二世的塑像?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事件震驚世界。儘管新冠大疫,仍有無數人走上街頭,抗議體制性種族主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A. Morissard 數天前,法國警方剛動用催淚瓦斯驅趕過示威者;所預告的上周六(5月6日)在埃菲爾鐵塔和美國大使館前舉行的示威活動起初也遭當局禁止。然而,在首都巴黎及其它地方,成千上萬人仍走上街頭,聲討種族主義。在各大城市的郊區,針對黑人的警察暴力尤為普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A. Morissard 與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在對世界其它地區的殖民剝削和欺壓方面,比利時也佔有一份。如今的民主剛果曾是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私產,並在他的名下,建立了一個種族主義的非法政權。儘管有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禁令,在首都布魯塞爾以及安特衛普和列日等重要城市,人們仍舉行了反對種族主義的示威遊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baca/B. Arnaud 德國境內最大規模示威活動發生在慕尼黑,有3萬人參加。科隆、法蘭克福和漢堡等城市也出現較大規模示威活動。由於參與者源源不斷,在首都柏林,警方不得不一度封鎖進入亞歷山大廣場的通道。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S. Babbar 根據警方提供的數字,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上周五就聚集了約5萬人,成為數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浪潮之一。這些年奧地利其實也發生過「伊維薩島醜聞」及2019年右翼聯合政府崩解這樣的重大事件。據記者報導,一輛警車也被人噴上了「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這樣的字眼。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 Punz 與其它眾多歐洲國家一樣,保加利亞目前也禁止十人以上集會。然而,仍有成百上千人在首都索非亞聚集一起,呼喊喬治‧佛洛伊德生前的最後一句話「I can't breathe」(我無法呼吸),並同時提醒人們不要忘了保加利亞社會中也存在種族主義現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A 在都靈,這位女性索性把自己的政治訴求貼在了因冠狀病毒瘟疫而必須佩戴的口罩上:「在義大利,黑人的命也是命。」在羅馬和米蘭也發生示威,其規模可能是自義大利實施新冠限制措施以來最大的。歐盟各國中,義大利是非洲移民的最大接收國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M. Ujetto 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這兩名示威者拉開的一面橫幅上寫著「現在行動」。此次集會未獲批准,不過,警方還是未加干預。在葡萄牙,也一再發生針對黑人的的警方暴力。2019年1月,在一次類似事件發生後,成百上千人自發舉行示威,警察向他們發射了橡皮子彈。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J. Mantilla 在墨西哥,除了喬治‧佛洛伊德之死,泥瓦匠喬萬尼‧洛佩斯(Giovanni Lopez)的類似命運也震動了全國。今年5月,因未戴口罩,洛佩斯在西部的哈利斯科州(Jalisco)被捕,並顯然死於警方暴力。自數天前一段此次執法行動的影片曝光以來,墨西哥示威者們的憤怒情緒增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 雪梨舉行的示威集會以傳統的煙熏儀式開始。至少2萬名參加者不僅以此表達對佛洛伊德的聲援,而且,也表達與同樣成為警方種族主義暴力犧牲品的澳洲原住民的團結。示威者們要求,不能再有任何原住民在被警方拘留期間死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I. Khan 高舉的拳頭是#BlackLivesMatter運動的一種象徵。其實,這一象徵的歷史要長得多:1990年 2月,自由鬥士納爾遜‧曼德拉被南非種族隔離政府從獄中釋放,在重獲自由的一刻,他將拳頭伸向空中,就像現在的這位比勒陀利亞的示威者。在南非,白人依舊常常受到優先對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T. Had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