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協代表呼籲建立文革博物館

2006年3月14日

今年是文革結束30周年。儘管中國政府將文革稱為一場錯誤的內亂,但卻始終沒有對其進行徹底的反思。中國至今仍沒有一座正式的文革紀念館,向人們詳細展示那段悲慘的歷史。首先提出修建文革紀念館的是中國已故作家巴金。在此次兩會期間,中國作家張賢亮、趙麗宏和楊匡滿以及近50名來自知識界的政協代表再次呼籲政府建立文革紀念館,公開目前尚不為人知的一些文革歷料。

文革中的批鬥會圖片來源: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據路透社報導,張賢亮和趙麗宏在本屆全國政協分小組會議上提出建議,要求政府正式為文化大革命修建一座紀念館。他希望,該紀念館可以揭示文革給國家帶來的創傷,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張賢亮表示,中國從來沒有報導過文革的具體細節,也沒有真正面對這段歷史給中國帶來的傷痛和損失。儘管對文革進行了批判和譴責,但是文革給社會以及人的精神留下的烙印卻沒有完全被清除。他認為,目前的很多社會矛盾以及政府處理這些矛盾的方式仍然受到文革陰影的影響。

趙麗宏在他的「兩會部落格」中寫道:「建立文革博物館,決不是為了懷舊,更不是為了展覽中國的恥辱,而是為了記取歷史,以史為鑑,提醒後人,免蹈復轍,為了翻過黑暗的一頁,走向光明,走向中華民族的昌明興盛。」

不過,張賢亮承認,他的建議不可能很快得到政府回應。但是他的做法可以向中國共產黨表明,繼續對文革歷史保持沉默的做法,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反對。

現年69歲的張賢亮目前投身影視製作。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是著名的傷痕文學中的先鋒人物。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張賢亮受到衝擊並被投入勞改農場。此後的20年,他也是在勞改農場中度過。張賢亮表示,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文革的餘震,民眾之間缺乏信任就是其中一個主要表現。他還說,反思文革不僅是對歷史留下的傷痛進行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重蹈覆轍,避免社會出現倒退。目前中國二、三十歲甚至40多歲的人已經忘記了文革幾乎導致中國經濟的崩潰,而且摧毀了人的價值。這些人沒有歷史對比,因此不管社會出現了多大的進步,他們仍然覺得不滿。

中國80年代實行改革以後,張賢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過對於共產黨沒有與過去劃清界線,他仍然感到奇怪。現在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仍然懸掛著毛澤東的巨幅頭像。張賢亮表示,他之所以選擇在今年提出修建文革紀念館的建議是因為,今年是文革結束30周年紀念。

清華大學是1966年首先響應毛澤東號召打倒權威的大學之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畢業於這所大學。迄今為止,並沒有跡象表明,胡錦濤準備增強中國現代史的透明度。儘管民間已經出現了幾座文革紀念館,但是中國政府始終沒有為文革受害者修建一座正式的紀念館。當年的一些重要歷史資料也只有少數研究歷史的人才能接觸。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