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俄就敘決議草案達成共識

2013年9月27日

自從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就敘衝突問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表現就是意見不一。而今,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特別是俄羅斯和美國就一項敘利亞決議達成了共識。

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L) and Russian Foreign Minister Sergei Lavrov (R) shake hands after making statements following meetings regarding Syria, at a news conference in Geneva September 14, 2013.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have agreed on a proposal to eliminate Syria's chemical weapons arsenal, Kerry said on Saturday after nearly three days of talks with Lavrov. REUTERS/Larry Downing (SWITZERLAND - Tags: POLITICS CIVIL UNREST TPX IMAGES OF THE DAY)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他們一直在等待這一刻。聯合國的外交官們努力了多個月,甚至多年,希望在敘利亞決議上,能夠在聯合國安理會,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際機構,促成共識。可惜種種努力均以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和中國動用否決權而屢次失敗。而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j Lawrow)輕描淡寫的表示,在敘問題上達成了一個共識。

在聯合國紐約總部,當地時間本周四晚間(9月26日),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外長首次和德國外長,伊朗外長共同舉行會晤,就伊朗具有爭議的核計劃進行商討。這也是美伊中斷超過30年外交關係後,美國國務卿克裡首次與伊朗外長扎裡夫(Mohammed Dschawad Sarif)見面。

據悉,這份敘利亞決議草案的細節由美國國務卿克裡(圖左)和俄外長拉夫羅夫親自敲定。圖片來源: Philippe Desmazes/AFP/Getty Images

會議結束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第一個離開了會議室。在隔壁房間的一角和一些記者交談時,他聲音不大地說道:"我們就一項美俄共同完成的決議草案達成共識,這份草案今天就將被遞交到安理會。"

打破僵局

之前,五個具有否決權的聯合國代表之間的談判陷入僵局,雙方都不願意做出真正的讓步。兩個陣營的觀點相差甚遠,另外,俄羅斯和中國在過去兩年中三次動用否決權,讓決議草案屢次通不過,這也導致互不信任情緒的增強。

不過,今年8月21日的毒氣襲擊被正式證實後,來自各方的強大壓力還是實現了一個突破。聯合國秘書長與5個常任理事國的外長都敦促在敘問題上能夠盡快取得成功性的進展。據悉,美國國務卿克裡和俄外長拉夫羅夫親自敲定了這份草案的細節。

拉夫羅夫在宣佈這個消息的時候還補充了一個重要的句子。"不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進行任何強制性執行措施。"這也是常任理事國們一直久爭卻攻不下來的難點。

如果敘利亞人反對銷毀化學武器,是否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規定的受到制裁,包括受到軍事幹預的威脅呢?西方常任理事國們的態度是"是的。"俄羅斯和中國的意見與之相反。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楚爾金(Vitali Tschurkin)表示:"這份草案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十分重要。" 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格蘭特(Mark Lyall Grant)承認,這份草案意味著一種妥協。

聯合國化武專家的報告證明,敘利亞確實使用過化學武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

任重而道遠

雖然人們希望文件中能夠使用更為"嚴厲的語言",並且要出現"直接轉到國際刑事法院"的字樣,不過,草案中出現了對毒氣攻擊的譴責,另外文中也包括了盡快召開一次新的日內瓦會議的呼籲。格蘭特說:"這份草案讓聯合國安理會內部第一次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了共同戰線,因此這種妥協是值得的。"

對於這項共識現在需要的是對其快速的投票程序。可能本周五晚間(9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可能對此進行投票。普遍認為,五個成員國就此達成一致只是走過場的例行程序。

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對美俄就敘化武草案達成共識表示了讚揚,他說,現在就可以在近日出台一個"具體時間表",強制銷毀統治者阿薩德的化學武器庫。

看起來鬆了一口氣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鮑爾(Samantha Power)表示:"兩周前還不能想像會有這樣的結果。"不過她也沒有放鬆警惕:"鼓掌慶祝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德新社 編譯:文木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