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敬愛的領袖」—與北韓政權的決裂

2014年5月10日

從忠心追隨者到叛逃者。張真晟曾是北韓精英階層的一員。2004年他開始逃亡生涯,目前生活在韓國。近日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對北韓的集權體制進行了一番描繪。

Jang Jin-sung Dichter Dissident aus Nordkorea
張真晟曾是平壤政權官員,現居首爾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曾是他生命中最為巔峰的時刻。張真晟(Jang Jin-sung)對於14年前那一個日子依然記憶深刻,那天他第一次親眼見到當時的北韓獨裁者金正日。張真晟對德國之聲表示,"那被安排設計成與上帝見面一樣,人們一生都在夢想這樣一個時刻。"在親歷這樣一場盛事之前,他曾激動不已。

在電話中,現年43歲的張真晟語氣平靜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況。"我將金正日視為超人。我甚至堅信,像他那樣的人不需要像常人一樣上廁所。"而後來張真晟受命於北韓政府,正是為了營造這種形象。

在北韓精英大學金日成大學文學系畢業之後,張真晟效力於"統戰部",該部門負責間諜、外事和外交政策。而這也使他成為了組織嚴密的平壤政治宣傳機器的一部分。他的工作是寫文章讚美北韓的美好生活,寫詩歌頌獨裁者們。

金正日在1994年開始統治北韓,直至2011年去世(圖為2000年金正日訪問中國期間會晤江澤民)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一場相遇帶來的幻滅

那個大時刻終於到來。在蘭登書屋5月8日出版的《敬愛的領袖》(Dear Leader)一書中,張真晟這樣寫道:"所有人都僵硬的如同石頭一般。我的眼睛緊盯著門樓中間金正日的面容即將出現的那個地方,頭動也不動。"直視領袖雙眼是嚴格禁止的,此外在握手前還必須雙手消毒。現在回憶起當年那一刻,張真晟表示那場見面讓自己非常失望,並由此清醒。"那個公眾輿論中所展示的金正日與站在我面前的這個人差異巨大。我當時就明白了,圍繞他的那種神一般的氣息完全是政治宣傳的結果。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也正是政治宣傳中的一份子。"

正是在那個時刻,張真晟此前一直忠實於平壤當局的世界觀開始動搖。無懈可擊的領袖形象出現了裂痕,他說道。而恰恰是他在統戰部裡的工作讓這種感覺更加深刻。"我可以得到外國書籍。那裡可以讀到的內容,與北韓人被灌輸的外部世界印象完全不同。"

啟蒙讀物

他希望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知識,冒著風險把書借給別人。當秘密警察得到風聲後,張真晟為了避免遭到逮捕而踏上逃亡之路。他渡過了中朝邊界圖們江抵達中國,然後在韓國大使館申請庇護。除了一些文稿,他的一切都留在了北韓。

2013年4月,平壤政權為紀念金正日擔任北韓國防委員會委員長20周年舉行群眾活動圖片來源: Reuters/KCNA

在接受採訪時,張真晟不太願意透露私人生活和家庭狀況,他的翻譯在訪談伊始就表示了這個意思。張的家人很有可能因為他的逃亡而受到處罰,因為在北韓"連坐"的情況非常普遍。"我非常擔心他們",他最終還是談到了家人。"但是我希望讓世界知道,北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希望讓逃亡的人們能夠發出聲音。如果我不這樣做,那麼逃亡就毫無意義。"

正是出於這一理由,目前居住在首爾的張真晟成立了北韓新聞門戶網站"國際新焦點"(New Focus International)。他和員工經常在這個網站上報導那個封閉國家的最新發展。這是一份危險的工作。"我收到了北韓內政部的威脅。"因此,即便在新家園韓國,張真晟還是始終處於保鏢守護之下。"我們也嘗試盡力保護線人。我們使用假名,對通訊進行加密。我們不得不採取許多預防措施。"

造神運動:北韓各地都有類似平壤這樣的金氏父子塑像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受到媒體贊譽的回憶錄

在打理"國際新焦點"網站之餘,張真晟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回憶錄,名為《敬愛的領袖》。副標題頗為聳動,"北韓首席宣傳員揭秘政權的驚人真相"。英國《衛報》在該書出版前報導稱,這本回憶錄"從曾屬權力中心圈的作者的角度出發,讓人一窺一個極權國家的運行"。德國《明鏡周刊》作者柯爾博爾(Susanne Koelbl)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曾經是北韓領導層的一份子如何一步一步地成為懷疑者,並最終成為"國家敵人",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將改變世界看待這個神秘國家的方式方法"。英國《經濟學人》也對本書贊譽有加。"張先生並沒有聲稱自己是從金正日的最親密圈子裡進行爆料。但是作為身處造神機器內部的一名金正日御用詩人,他讓人們對於金氏王朝的意識形態下層建築有了新的認識。"

儘管如此,北韓問題專家們卻對於如何評價張真晟及其轉變過程和使命頗有保留。多位專家回應德國之聲的採訪請求時均表示,尤其對於那些曾在平壤政府權力結構中佔據高位的叛逃者,很難做出評估。

記者:Esther Felden 編譯:石濤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