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延綿兩年半 專家:成北京試驗社會管控契機
2022年6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六四事件」33週年前幾週,北京幾所大學校園陸續發生學生聚集抗議政府防疫措施的事件。雖然最後學生的抗議都有得到校方的回應,情況似乎也都有改善,但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抗議顯示學生認為防疫政策的問題已大到「不可理喻」的程度。
人權觀察的資深中國研究員王亞秋告訴德國之聲:「絕大多數人在情況並非太糟糕的情況下,都會選擇自我審查,但當有些人在校園抗議防疫政策時,這說明大家覺得政策問題大到不可理喻了,所以他們要反抗,這顯示了學生的憤怒程度。」
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也表示,中國大學生在過去很多民主運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習近平上台後,對整個公民社會、網絡與大學的管控變本加厲,這使組織抗脂或維權都變得比以前困難,風險也更大。他說:「最近一些在中國大學校園中的抗爭,是非常不容易,也值得肯定的,雖然他們並未直接針對政治體制,但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抗爭。」
疫情成為中國試驗社會管控手段的契機
部分專家也認為,中國政府藉過去兩年半的新冠疫情期間,累積控制社會的經驗。滕彪指出,過去幾年,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
他說:「雖然中國共產黨並非在疫情剛爆發時,便想到這麼做,但隨著中共兩年半來超長且過分的管控,它意識到這是個強而有力的維穩手段,所以這個對中國公民社會以及政治與社會的關係,影響都非常深遠。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它會把這個『政治例外時刻』當作一個常態,用健康碼這些東西來嚴密的控制社會。」
滕彪還說,新冠疫情除了為中國政府創造一個試驗社會嚴密監控的契機外,也讓中國政府測試了民眾的服從性。他說:「人民若不服從,政府便可以把人民隨便關起來。中國政府用這個機會測試民眾的服從程度。時間長了,大家就慢慢接受了。」
仍有些許空間能持續抗爭
王亞秋則指出,與1989年「六四事件」的大規模抗爭相比,現在的抗爭內容主要是與生活議題相關,但33年前的抗爭則是在爭取民主與自由等「價值」。她告訴德國之聲:「這說明中國當時公民社會的空間比現在大太多了。」
她補充道:「中國從『六四事件』學到了很多課題,也應用了很多課題,包含若人民要抗議時,便要從一開始便扼殺這些跡象。另外,中國的網絡審查也讓年輕學生很難接觸西方思想,這與33年前中國學生能接觸到很多西方思想比起來,差距很大。」
滕彪補充道,雖然民間對政府有所不滿,但隨著中國政府加強對訊息與教育體制的控制,這種「洗腦宣傳」的力量也變得十分強大。他說:「中國非常嚴密的控制體系,讓動員大規模抗爭變得非常困難。雖然民眾的不滿不斷在累積,但中國政府的管控技術滲透到了社會每個角落,讓大規模抗爭很能發生。」
但即便情況艱難,33年前「六四學運」的學生領袖周鋒鎖仍認為,這不代表中國人們不能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抗爭。他告訴德國之聲:「我們看到有抗爭的地方,往往是有好處的。這些抗爭需要人們透過各種方式連結起來,通過敲鍋、或在微信上於監控下運用空間去爭取。」
他補充道:「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在無所不在的暴政下,人們能如何自治與自救。有很多人仍在不斷努力,也的確有一些有成效的事件。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