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加坡:中國移民帶來的衝擊

2012年8月17日

前中國籍的乒乓球選手為新加坡在倫敦奧運上摘下女子單打銅牌,但部分新加坡人卻對「外來移民」贏得的獎牌引以為恥。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的增加越發不滿,雖然語言與血緣相近,但雙方在這個島國上卻不斷發生摩擦。

圖片來源: SGC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極度缺乏人力資源、長期依靠引進外國移民提升勞動力的新加坡而言,移民政策和移民問題一直是被新加坡民眾放大檢視的課題。日前新加坡乒乓球選手馮天薇在倫敦奧運會上拿下女子單打銅牌,這是新加坡52年來首次在單打項目中摘下獎牌。但很多新加坡人對此卻並不領情,許多人認為前中國籍的馮天薇只是政府引進的外來人才,無法代表新加坡。根據一份雅虎新加坡網站做的問卷調查,17227名受訪者中,有77%的人對外來人才所贏回的獎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結果或許會讓總認為自己的成就便是"華人之光"的中國感到愕然。

新加坡政府自1990年代起不斷積極引進外來移民,其中中國移民佔絕大多數。新加坡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00年時新加坡的總人口數僅400萬人,在11年間總人口數提升至約520萬,2011年的移民人數將近140萬人,其中還不包括已歸化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外藉人士,移民人口約佔五分之一。

新加坡人口在十年間增加了近100萬圖片來源: SGC

中國移民引發社會矛盾

詢問任何一個生活在當地數年的本地或外地人,幾乎都會異口同聲的說:"近年的中國移民實在太多太多"。新加坡的中國移民人口在過去幾年大幅上升,無論是在公共場所、大眾運輸、公司企業或機關學校中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新加坡政府的用意十分明顯,引進語言和文化相近的中國人才,不僅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且不易有種族之間的隔閡問題。新加坡因為敏感的地緣政治關係, 政府需要維持一定的民族比例, 因此從周邊國家和大中華地區吸引華人移民。由於港台的經濟較為發達,移民的意願相對不高,因此新加坡政府自1990年代便針對中國大陸地區吸引移民,過去數年的中國移民數更出現爆炸性的成長。

雖然新加坡政府的算盤打得不錯,但是中國移民並未如預期融入當地社會。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吸收移民的速度過快,過去十年間增加了近百萬的人口,本地人的生存空間明顯縮減。而報章媒體上關於中國移民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的不滿越發強烈。

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近年積極引進中國人才圖片來源: AP

數月前,一名領取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的中國學生在網上罵新加坡人是狗引起公憤,認為這樣的外來人才"忘恩負義",要求取消其獎學金。今年5月,一名駕駛法拉利的四川人疑因超速撞死了計程車司機及乘客,釀成3人死亡的悲劇。由於肇事者是中國大陸富商,新加坡人排中的情緒更加激烈,排山倒海的批評認為此類"財大氣粗"、"囂張"的中國移民便是移民政策所帶來的惡性後果。

另一起事件則突顯出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的負面看法:6月間媒體和網路熱烈報導和討論一個影片,一名中年婦女在地鐵上責備一名女子讓位過慢,以英文斥責她"八成是從中國來的"。事實上,讓座的女子也是新加坡人。此類單一事件顯示出部分新加坡民眾對中國移民的排斥以及刻板印象。

生活空間縮水 "上班擠不上公共運輸"

從事海外華人及新移民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游俊豪分析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至1990年代新加坡開放引進外來人才,兩國間並未有太多交集,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逐漸疏遠。在1990年開放後,新加坡人對中國人的印像是"來自不同社會體制的一群人",生活水準不比新加坡。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過去數年赴新加坡的中國人顛覆了當地人既往的印象,他們購買奢侈品牌,消費力超過許多新加坡民眾。

此外,經常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時事評論的新加坡佛學院助理教授紀贇認為,中國新移民給新加坡最大的衝擊主要來自物價和房價;舉例而言,中國人只要把上海、北京或深圳的一套房子賣掉便可在新加坡輕鬆購置一套政府組屋(由政府承建的房屋),意即中國房價的增長間接推動新加坡房市,雖然新移民的購房比例不高,"但他們就像鯰魚一樣攪動了本地的市場,並拉高了房價"。

游俊豪則表示:"中國的新移民人數很多,當這個數量大起來的時候,在地人會覺得受到威脅。中國人增加的速度太快,人們可能覺得趕不上去適應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

新加坡移民人數大增,公共交通系統不勝負荷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紀贇進一步解釋這個現象說:"其實這些年很多人都認為新加坡人非常排外,但就我來看,新加坡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最不排外的地區之一。只是當你突然發現每天上班時都擠不上公共運輸,當你發現你想買套房子卻有四、五個外地移民在與你爭搶時,再怎樣理性地解釋新加坡需要移民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確實擠佔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移民帶來的競爭

為了吸引中國人才,新加坡政府給與外來移民各種優惠,包括提供優秀的中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和助學金。1999年從中國前往新加坡求學的李健文在大學時申請了政府助學金,條件是畢業後必須在新加坡工作五年。目前在當地就業並且成為新加坡公民的李健文在求學階段也觀察到新加坡人對於中國留學生的不滿情緒:

"本身我自己大學的同學,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太好。有一些同學會覺得中國同學比較驕傲,因為他們比較聰明,覺得他們講話口氣比較傲慢。"

在新加坡生活了近13年的李健文說,近幾年新加坡人對待中國人的態度確實發生改變,甚至產生許多負面觀感;但她身邊大部分的中國移民都盡力嘗試融入當地社會。

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因為學習能力優異,在學校中容易引起同儕的競爭心理,在企業中也是本地人的強大競爭對手。一名從事人力管理的新加坡人表示:"工作上他們有一些人薪水要求比較低,學歷方面比我們高,帶來強力競爭。那些高學歷的人來到新加坡,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新加坡的一份子,什麼都是中國最好,也不會想要融入新加坡。"

另一名從事銀行業的新加坡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與職場上偶爾能感受到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的排斥,而媒體報導的中國負面新聞也造成她對中國的負面印象。針對是否贊成新加坡繼續引進中國人才,她表示:"我不贊成,我真的不贊成。新加坡很小,太多的中國人讓新加坡好像一個小型中國,而他們不融入社會。有時候他們來這裡看起來是不開心、不情願的。"

地狹人稠的新加坡近年增加了許多中國移民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中國移民太"聰明"難以融入新加坡

究竟為何中國移民難以融入新加坡社會?血緣、文化和語言的相似為何無法成為族群融合的有效助力?游俊豪分析新加坡人對華人身份的認同感時說:"儘管是屬於同一個種族,但是他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當新加坡人碰到中國人的時候,他們不會認為這是華人碰到華人,而是兩個不同國、族的人碰在一起了。"

本身也是中國移民的紀贇說:"就思想上而言,兩地居民就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中國新移民往往太'聰明',但在一個契約社會裡,太聰明的人往往會讓人覺得未必靠得住。這主要還是與中國社會的現狀有關。在中國合法的事往往比非法的還要難辦,所以在這種社會裡生存的人,往往就學會了一整套的變通與取巧的方法,喜歡在辦事時繞過規則或乾脆忽視規則。但在一個健全的社會中,這種人往往會因為太聰明而最終吃虧。"

他以假造學歷為例解釋說,在新加坡移民政策較松時,許多中國移民辦了假學歷,因為在中國即使被查到擁有假學歷也無大礙,但在新加坡這是一件要追究受罰的事,一旦這種投機取巧的人多了,必然會導致他所屬的族群受到"特別關照"。

除此之外,學習當地的語言也是融入異國社會的基本底線,但許多新移民總是嘲笑當地人的英語口音,將其作為拒絕學習英語的藉口。事實上,不少中國人是為了更方便的護照、更好的生活條件或子女的教育環境才來到新加坡。而許多中國人將新加坡視為前往第三國的跳板也是中國移民不願融入社會的主因。

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

在爭論乒乓球選手馮天薇的移民身份時,仍是有不少新加坡人對其表示支持。一名網友寫道:"她為新加坡付出的遠比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多。批評她的人應該感到羞恥。重點不是她原先的國籍,而是她對這個國家的貢獻。"

新加坡乒乓球選手馮天薇在倫敦奧運摘下銅牌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從事銀行業的陳姓受訪者說,身為新加坡人,她對於這樣的勝利形式雖然不感到特別驕傲,但承認新加坡社會確實不注重體育發展,對願意融入社會並帶來實質貢獻的外來移民並不排斥。

紀贇指出,總體而言,包括中國移民在內的新移民對新加坡的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使新加坡避免因人口萎縮而衰亡,並且也影響當地的經濟和政治活力。

游俊豪也肯定移民政策帶來正面效應:"新加坡必須面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地人口的老化程度很高,在經濟領域方面人才和藍領階級的勞力都非常短缺,它很需要外來人才幫助整個國家發展。"

自2010年以來,新加坡移民局明顯放緩移民政策,收緊篩選的條件和要求,讓受到外來移民衝擊的普通民眾得以喘息。但就長遠而言,吸收移民仍是新加坡政府無法舍棄的政策。無論如何,中國移民的增加已經是既定事實,族群的融合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問題。

紀贇在訪問的最後表示,融入社會是一個雙方面的問題,本地人及新加坡政府也必須負一定責任;但移民是移民者的主動選擇,外來者不可能要求移民的社會適應自己。從馬來西亞移民新加坡超過10年的游俊豪以自身的經歷為例:

紀贇:吸收移民將是新加坡的不二之選。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哪怕是在同一個國家裡,這個村到另一個村,還是有一個融入的障礙在裡面。問題是你面對的障礙是什麼,新加坡的障礙不是不能克服的。"

作者:張筠青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