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書介紹: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德中關係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10日

中國歷史上,1928年至1937年是國民黨「剿共」、共產黨長征與日本侵佔東北三省的戰亂時期。但歷史學家們往往忽視了這段時期也是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關係密切的時期。最近德國出版了一本介紹這段時期德中關係的大部頭書,法蘭克福匯報本周在介紹這本書時寫道:

三十年代,德國大企業與中國的商務關係就很頻繁。圖中左起第三人為西門子公司駐中國雇員拉貝,日軍佔領南京後,拉貝保護了無數的中國人免受日軍屠殺圖片來源: AP

「德國當時的對華政策是把中國看作外交夥伴,與德國一樣,中國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遭到『不平等條約』的粗暴對待,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控制。而中國的對德政策就像是德國對華政策的倒影,中國與德國的雙邊合作為改善中國對大國的外交活動創造了框架條件。」

文章說,有人把當年的國民黨與希特勒作比較,認為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書中引用的材料說明這樣的比較很浮淺:

「國民黨深深紮根於民族傳統和中國歷史,所以,正如南京軍事委員會一名成員所說,其領袖蔣介石元帥不會成為『東方的希特勒』,中國人也不會成為『東方的德國人』。德國納粹政府的東亞政策最後甩下中國、轉向日本,也說明以上的比照是錯誤的。三十年代中期,希特勒出自意識形態和權力戰略的考慮,不顧在中國獲得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好處,與中國的敵國結成同盟,從而結束了對柏林和南京都實用有益的十年關係。」

同一天,法蘭克福匯報還刊登了一篇介紹德國新出版的中國短篇小說選集的文章。該報寫道:

「由漢學家梅因斯豪森翻譯和發行的選集包括了中國九篇新短篇小說,它反映了中國的社會變化。小說的作者僅與中國社會化的社會主義擦身而過,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把自己視為毛澤東過後的『新時代』人。社會主義瓦解後,思想意識的真空使他們父母那一代人陷入了癱瘓,而他們自己顯然沒有任何負擔。只要經濟發展,提出建立更好社會的問題就是多餘的。不過,在中國僅有玩樂和流行音樂也並不幸福。

小說中有一句話叫做『哪兒都呆不下去』,主人翁的結局是走向頹廢和死亡,放蕩、吸毒和金錢都不能引起他們最後的興奮。雖然每個故事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像生命的快速鏡頭,把故事中的人物一批又一批地拋出了這個世界。」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