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疆棉花:中國網民的抵制「盛宴」

劉文
2021年3月25日

近年來,中國網民抵制「辱華」企業已經不是新聞。這是這一次,一份去年的聲明引發軒然大波卻依然讓人有些意外。「愛國者們」這次的目標是瑞典服裝企業H&M和一家非盈利組織BCI。

China Kampagne gegen westliche Mode- und Sportfirmen
圖片來源: Florence Lo/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最近的外交手段頗為強硬。當歐盟、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應為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之後,瑞典服飾品牌H&M於去年10月發表的譴責新疆對維吾爾族的強制勞動,將不再使用新疆生產的棉花的聲明突然沖上了微博熱搜。《人民日報》等政府媒體親自下場,批評H&M」中傷中國,肆意栽贓「,並表示「這種企業毫無基本商業倫理,踰越底線「。

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爆發抵制熱潮,早在十年前,釣魚島事件時,就有群眾為了抵制日貨走上街頭,當街砸毀豐田,本田等品牌的私家車。薩德事件則引發了人們對於韓國品牌樂天的抵制。兩年前,因為一些奢侈品牌將香港和台灣單獨列為一個國家,人們號召抵制這些品牌,而這些品牌的代言人(例如Coach品牌的代言人中國模特兒劉雯)也紛紛發表聲明終止合作。但這一次,因為央媒發表評論,措辭強硬,所以網路上的抵制風潮來得更加迅速猛烈。幾個小時之後,相關詞條就在微博成了熱搜。中國主要電商平台天貓等將H&M的產品下架。耐吉,阿迪達斯,巴寶莉,優衣庫等公司因為也曾表示過不會採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或者要求供應商不適用該地區紡織品,這些公司也遭到了網民的一致抵制。網路上流傳的需要抵制的名單包括了三十多個運動和快消類服飾品牌。

延伸閱讀:一系列國際大牌紛紛陷入「辱華」風波

事件走向和之前幾次抵制辱華企業類似,中國網民最先拿來開刀的對像是這些品牌的中國代言人。代言人中,以耐吉的品牌大使王一博的網路人氣更高些。北京時間3月24日夜裡到凌晨,在微博、豆瓣等中国社群網站上,不斷有人開貼讓王一博盡快解約,也有人批評王一博團隊處理不夠及時,亦有人冷嘲熱諷他賺著賣國的錢。25日上午,樂華娛樂發表聲明,稱即日起該公司藝人王一博終於與耐吉品牌的一切合作。和他一樣解約的藝人有與耐吉品牌合作的譚松韻,與H&M品牌合作的宋茜,Tommy Hilfiger的代言人陳偉霆。同一時間,佟麗婭,肖戰等眾多明星發微博表示自己支持新疆棉花。

在網路上,不斷有人「扒「出和這些所謂辱華品牌合作的藝人,並且將尚未解約的藝人總結出來:有和阿迪達斯合作的劉亦菲、楊冪、迪麗熱巴,和巴寶莉合作的周冬雨等人。有幾百萬微博粉絲的幾位KOL不斷轉發這份尚未解約的藝人的名單獲得關注,而眾多網民則通過轉發和留言給這些藝人施加輿論壓力。也有這些藝人的粉絲進行反駁,表示「這些品牌在中國銷售,也讓中國的生產商,供應商,店主,售貨員等從中獲益」,但這些反駁被淹沒在鋪天蓋地的「愛國評論「中。

記者採訪了一些轉發「愛國評論「的網民,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對於歐美國家針對中國的制裁已經憤怒很久了。因為中國媒體並沒有報導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包括從2020年開始實行的美國對新疆以強制維吾爾族人而生產出來的商品的進口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s)和名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的非盈利組織的由來,這些愛國網民都不完全瞭解這些品牌為什麼會停止使用新疆生產的棉花。有些人覺得這是因為美國人想保護自己國家種植棉花的農民,有些人覺得是歐盟想操控棉花的價格,有些人覺得這是貿易戰中提高關稅的談判籌碼。但缺乏對整件事情的瞭解並不影響他們做出如下的判斷:美國人嫉妒中國的經濟發展,那些公司聲明裡涉及到新疆的部分都是徹頭徹尾的污衊。

網路抵制的聲浪並不小,但是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或者是否能持久地起到作用,答案卻並不一定是肯定的。3月24日,中新經緯的記者採訪北京市西單大悅城的H&M實體店時,顧客正井然有序地排隊試衣服。號稱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的得物app聲稱要下架耐吉,但3月25日中午,有網民爆出,該app界面上,耐吉球鞋仍然在被售出,而且成交量只增不減,隨便打開一款耐吉球鞋,就能看到幾乎每分鐘都有交易記錄。在豆瓣的一些購物社群裡,也有人表示,如果耐吉,阿迪達斯等品牌因為被抵制而打折,他們就會去多買幾雙囤起來。當我詢問我周圍身在大陸的朋友時,他們大多數都反感歐美等國家對於中國的制裁,但是表示不會將這種厭惡上綱上線到具體的產品,如果自己喜歡的話,之後還是會購買這些產品。

在過去幾年的抵制裡,雖然Coach等品牌短時間內被代言人解約,被網店下架,被人們刷負面的評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品牌依然可以佔有中國市場。也有新的中國代言人為之宣傳。那麼這一次的抵制,將會持續多久呢?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