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維吾爾詩人埃爾昆(Aziz Isa Elkun)表示,他無法忍受觀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畫面。中國官方媒體的直播顯示,習近平在新疆紅毯上受到熱烈歡迎,當地人身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載歌載舞。
大約30年前,埃爾昆因遭受中國政府迫害而逃離新疆。這位現居倫敦的56歲維吾爾族詩人說道:「我不忍直視。就看了那麼一兩秒鐘……我就停下來了。」他告訴DW,新疆的慶典與「習近平數年前對維吾爾族社區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在竟然讓人為你唱歌。真是荒唐,」 埃爾昆說。
習近平呼籲「社會大局穩定」 在習近平執政下,特別是過去十年裡,新疆對維吾爾族群體的大規模拘禁和嚴密監控不斷升級。面對來自海外的批評,北京方面將新疆的打壓行動冠以反恐之名。
本周,習近平在新疆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視察,他呼籲「全力維護新疆社會大局穩定」。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還會見了各族代表,表達了希望「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美麗新疆」的願望。同時,他也稱讚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正確」且「科學有效」。
新疆文化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維吾爾族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圖片來源: Imaginechina/Sipa USA/picture alliance 根據中國憲法,少數民族有權在北京的指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北京為何在新疆進行嚴打? 1955年10月1日,中共宣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今年是70周年。
新疆原名東突厥斯坦,是講突厥語的維吾爾族人的家園,而在北京統治下,大量來自中國的漢族人湧入新疆。中國當局僅賦予當地少數民族有限的自治權。21世紀初,新疆爆發了多起社會動蕩和暴力事件。
1955年——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這是一條怎樣的軌跡?從「民族自治」的承諾,到邊境危機;從文化復興的希望,到民族關係的破裂;再到今天,一個在「大美新疆」的華麗外衣下,被高科技監控、大規模拘禁和系統性文化改造深刻重塑的社會。DW為你梳理70年來的關鍵歷史節點,並邀請學者解析這段複雜歷史在當下的回響。 圖片來源: akg-images/picture alliance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被官方定義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偉大實踐。在當時的宣傳中,這象徵著新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然而,美國羅斯-豪曼理工學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新疆問題專家葛羅斯(Timothy Grose)教授指出,如果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官方同化政策「一定程度的連續性」。不過,這並非一個直線性的過程,它一直要面對各種變數,在隨後幾十年的歷史中逐漸一一浮現。
圖片來源: Imaginechina/Sipa USA/picture alliance 與自治區同年成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個集黨、政、軍、企為一體的特殊組織。它以「屯墾戍邊」為使命,深刻地改變了新疆的經濟結構、人口分佈和社會面貌。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新疆問題專家拜勒(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兵團在歷史上就扮演了國家先鋒的角色。它不僅在鞏固控制方面發揮作用,還與刑罰系統和監獄系統密切相關,在新疆近幾年的大規模拘留系統中扮演了領導角色。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1960年代初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在新疆邊境地區進行政治鼓動。1962年,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超過六萬名中國公民越境進入蘇聯,史稱「伊塔事件」。這一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新疆面臨的首次嚴重信任危機,北京對少數民族忠誠度的疑慮也因此加劇。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包括維吾爾文化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化曾經歷了大約15年到20年的文化復興期。圖為1987年一位年輕的哈薩克牧民騎著馬,背著一台音響,去和朋友們聚會。
圖片來源: Neal Ulevich/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從80年代的文化復興與騷亂並行,到90年代暴力事件頻發,新疆的民族矛盾在不斷累積。2009年的烏魯木齊騷亂是衝突的頂點。然而,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直到2013年和2014年,維吾爾人實施的暴力事件「才真正符合國際上對恐怖主義的界定」,特別是發生在昆明的襲擊事件。這些事件被中國官方定性為類似於"中國的9‧11"事件,這真正成為了構建高科技監控系統的動力。
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2014年「嚴打」後,新疆迅速被高科技監控網路覆蓋。人臉識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被用於預測和管控社會。學者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在高科技監控系統的輔助下,「非本地人、非維吾爾人、非哈薩克人可以自由旅行並感到完全安全」。而中國官方可以通過車牌識別、人臉識別和手機Wi-Fi探測器等方式,追蹤居民的數據、行動和數字歷史。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自2017年起,一個龐大的「再教育」拘留營系統在新疆各地出現。官方稱之為「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旨在「去極端化」。Darren Byler 教授分析,該系統最初借助「診斷工具」,通過掃描手機等方式決定誰應該被送進拘押營。隨後,該系統轉變為「訓練人們應該如何參與勞作」的工具,目的是培養「一個順從的群體」。
圖片來源: Greg Baker/AFP 身份的重塑是系統性的。近年來,新疆教育系統全面轉向普通話教學,同時官方通過「靚麗工程」等活動引導社會審美。中國研究學者 Timothy Grose 教授認為:「這場運動的核心,是通過重塑教育、審美和語言,來切斷維吾爾文化的代際傳承。其最終目的是創造出一代與自身文化和歷史脫節的『新公民』。」 Grose 教授強調,所有這些政策都旨在「掏空」維吾爾身份中伊斯蘭教和突厥語言等「最有意義的元素」。
圖片來源: CCTV/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近年來,「大美新疆」成為中國國內旅遊的頂流,被官方視為其治理成功的最終證明。這種旅遊熱潮將一種被允許、被規範,幾乎普遍是歌舞的「維吾爾文化」商品化和奇觀化。Timothy Grose 教授指出,「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有幾個目的」,其中之一是讓遊客「親眼看到」這種文化的蓬勃發展,從而對新疆「侵犯人權的指控產生疑慮」。
圖片來源: Imaginechina/Sipa USA/picture alliance 為了配合旅遊業發展,許多城市開始拆除街頭部分安裝在表面的監控設備。這究竟是真正「正常化」的開始,還是一種治理策略的轉型?Darren Byler 教授認為,監控系統「主要是對局外人變得不那麼可見了」,但如果你是維吾爾人,這些監控工具對你來說「仍然非常有效」。他補充說,「有很多監控在後台發生」,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
圖片來源: Dake Ka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從「民族自治」的承諾到「全面社會重塑工程」,新疆在70年裡走過了一條曲折且充滿爭議的道路。今天,在旅遊熱的表象之下,一個高度管控的社會新形態已經成型。(資料圖片顯示1996年7月22日倒塌的白楊河大橋,阻斷了通往烏魯木齊的陸路交通)
圖片來源: epa/AFP/picture alliance 為理解這段複雜的歷史,兩位新疆問題專家強調了兩個核心事實。第一,與新疆的深刻關聯: Timothy Grose 教授強調,任何遊客都應該承認並認識到,他們所前往旅遊打卡的新疆,原本是維吾爾人和哈薩克人合法生存的家園。他們與這片土地的「深刻的聯繫和歸屬關係」是遊客需要理解和重視的。
圖片來源: Michael Reynolds/dpa/picture alliance 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中國警方用於界定「極端分子」的「75種極端主義行為清單」是「非常非常廣泛的」。其中包含了「齋月期間的禁食、保持清真標準」等基本宗教習俗。他總結道,這說明維吾爾人被針對的原因「並非真正與政治傾向和暴力有關」,而是基於他們的「種族和宗教」身份,這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反恐計劃都截然不同」。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2014年,兩輛汽車在新疆省會烏魯木齊一個繁忙的集市上引爆炸彈,衝撞人群,震驚了中國。近40名路人遇難,4名襲擊者也喪生。
中國政府將事件歸咎於維吾爾族極端分子,並開始加倍打擊該地區的宗教和文化活動。
「它被描述為『中國的9‧11事件』。這成為了構建高科技監控系統的動力,」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的新疆問題和監控問題專家拜勒(Darren Byler)說。
「五十萬維吾爾人被拘」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國當局宣佈逮捕了數萬名「恐怖分子」,並開始建造所謂的「職業培訓中心」,以「教育」少數民族。
專家拜勒告訴DW,中國當局的首要目標是「讓新疆成為一個與中國其他地區完全融合的空間……一個某種程度上在商業上開放的空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補充道,「他們想把維吾爾人變成生產勞動力。」
「再教育營」裡的噩夢一年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至少有五十萬維吾爾人處於被拘禁中,但由於中國官方嚴格的數據管控,確切數字仍然難以核實。
最近還有報導指責北京實施強迫勞動計劃,將數十萬維吾爾族人從拘留中心轉移到紡織、製造業和農業領域務工。
旅遊業掩蓋無處不在的監控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慶典上,習近平敦促新疆全面落實中央指導方針,「強化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
儘管國際社會持續關注新疆地區人權侵犯問題,但據官媒《中國日報》報導,新疆去年接待遊客3.02億人次,旅遊收入約504億美元。
目前,新疆正在經歷旅遊熱潮圖片來源: Imaginechina/Sipa USA/picture alliance 有分析人士表示,節日氣氛掩蓋了嚴酷的現實。
「人們看不到村莊裡面發生的事情 ,而許多文化抹殺政策正是在那裡實施的,」美國羅斯-豪曼理工學院中國研究教授葛羅斯(Timothy Grose)說。
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的學者拜勒也指出,北京方面已經降低新疆龐大監控網路對局外人的可見度。拜勒告訴DW,咄咄逼人的檢查站監控有所減少,「但車牌和人臉識別系統仍在運行。而且(當局)也在追蹤人們的數字行為」。「這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系統。如果你住在新疆,政府幾乎隨時都知道你在哪裡,」他補充道。
拒絕研究人員進入新疆 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在內的人權組織長期以來一直敦促國際社會和聯合國加大對北京施壓 ,要求其停止打壓維吾爾人。
2022年,聯合國發布報告,指責中國在新疆「嚴重侵犯人權」 ,其行為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
維族遭到同化 學者先被噤聲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儘管如此,近年來對新疆進行實地考察變得越來越困難,外部人士只能通過管理嚴格的旅行團才能進入該地區。
「學者們的訪問幾乎被切斷了,」中國問題教授葛羅斯說。「許多旅行團和遊客缺乏語言、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無法與之前的情況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維吾爾人在海外發聲 儘管如此,葛羅斯仍然充滿希望,他指出,海外有「非常活躍的維吾爾族僑民」正在保護維吾爾文化。
「他們積極主動地建立文化中心,出版書籍,教授兒童語言,並保留其身份認同中的宗教元素,」 葛羅斯表示。
維吾爾族詩人埃爾昆就是其中之一,他現在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研究員。他發表了關於其故土的詩歌。儘管中國警方不斷騷擾他在新疆的母親,他仍然堅持發聲。
他說:「我充滿希望。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堅信正義終將得到伸張。」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