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有疆界的新聞自由

2013年5月18日

近來的竊聽風波讓美國引以為傲的新聞自由受到了威脅,監聽記者也似乎不再是大忌。類似的事件是否也會發生在德國?

Im Sachverzeichnis der von Hans D. Jarass und Bodo Pieroth kommentierten Ausgabe des Grundgesetze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st die Pressefreiheit aufgeführt, aufgenommen am Dienstag (22.05.2012) in Berlin. Foto: Jens Kalaene dpa/lbn
Symbolbild Pressefreiheit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嚴重的訊息洩漏,威脅整個美國社會--這是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對這次美聯社(AP)竊聽風波的辯護。美國司法部大規模地蒐集了記者們的通話記錄,以便追蹤他們的訊息。

對於此事,記者界很憤怒。德國記者協會稱其是對"新聞自由的侵犯"。如果沒有訊息來源--大多是匿名訊息來源,新聞調查報導很難進行。不過專家認為,德國當局不太可能有類似行為。

什麼才算是"安全威脅"?

「在德國,這難以想像」,德國記者協會柏林 - 布蘭登堡地區主席、記者無疆界組織主席哈迪斯克(Michael Redisk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在德國新聞自由受憲法保護,地位非常高。哈迪斯克以 "西塞羅事件"為例。因2005年發表的文章中透露了一份機密文件訊息,西塞羅(Cicero)雜誌社遭到搜查。雜誌社對此提出上訴,並最終勝訴。

美聯社竊聽風波圖片來源: Reuters/Adrees Latif

德勒斯登科技大學的媒體學家東斯巴赫(Wolfgang Donsbach)認為,恐怖主義和其造成的恐懼對新聞自由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大環境下,政府監聽記者,雖在法理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政府採取類似行動,往往牽罪於長期以來的"敏感訊息"--正如這次的美聯社風波,哈迪斯克認為這並不成立。"遇到這種情況,記者完全有辨識能力,不會發布此類訊息,避免犯罪行為發生。而將這類訊息直接劃入'安全威脅'范疇,是安全機構眾所周知的做法。"

"內容干預並非侵犯新聞自由"

哈迪斯克表示,在德國記者可以通過秘密渠道獲取訊息,並允許發布此類訊息。而線人往往擔心受法律制裁,選擇匿名。如果記者主動向線人要訊息,問題就變得複雜了。"這可以解釋為煽動洩露機密罪,受到處罰",哈迪斯克解釋說。而獲取訊息和煽動的界限非常模糊。在這一點上,記者們應得到更好的保護。

試圖影響報導內容與監視、攻擊不同。政客或者發言人給編輯部打電話,要求修改或者阻止報導的事件時有發生。

東斯巴赫認為,這不屬於侵犯新聞自由。"只有給媒體施壓的事件得不到報導,新聞自由才受到威脅,德國目前不存在這種情況。"德國一旦發生類似情況,會迅速得到報導,引發公眾討論。哈迪斯克認為這也是媒體的責任,如果他們屈服了,就不是合格的記者。

德國媒體自由 排位第17

在記者無疆界組織的新聞自由排名中,德國在179個國家中位列第17。排在德國前面的主要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哈迪斯克表示,北歐國家的訊息保護工作做得更好。美國被排在第32位,主要是其對線人的保護做得不夠,而這裡又回到了包含"安全威脅"訊息的問題。在美國,如果記者拒絕公開訊息來源,法官可以對其強制拘留。

支持新聞自由的記者無疆界組織圖片來源: Privat

作者:Jennifer Fraczek 編譯:萬方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