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國家向氣候保護政策討公平
2010年6月26日
德國之聲第三界"全球媒體論壇"以"氣候變化與媒體"為題舉辦了50多場研討會,其中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主持了一場觸及全球氣候討論要害的討論,即誰該承擔多少義務和誰來買單。
發展與減排的目標衝突
來自印度的安娜普爾娜‧萬切斯瓦蘭(Annapurna Vancheswaran)開宗明義地指出,氣候政策實際上也是發展政策。萬切斯瓦蘭女士是德裡可持續發展峰會組委會主席,該峰會2001年首次召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主要探討可持續性發展問題的全球性高峰級別論壇。萬切斯瓦蘭以印度為例說:
"印度在本國內實際上是很重視氣候保護政策的,印度也是第一批率先制定出國家氣候保護政策的國家。但是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印度顯得立場頑固,強調的是氣候保護中的公正問題。"
南非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員羅蜜‧謝瓦熱(Romy Chevallier)介紹說,南非大約是從2006年起才真正關注起氣候變化的討論的。南非是新興經濟體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南非更重視經濟發展和獲得傳統能源問題,而不是可持續發展和氣候問題。她說:
"南非更關注氣候保護中的公平、機會均等和歷史責任。南非在立場上與非洲聯盟一致,認為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問題很重要。"
在發展政策與氣候保護上,南美的新興經濟大國巴西同中國和印度一樣有著共同之處,即千百萬人的脫貧問題至關重要。不過與中國和印度不同的是,巴西在減排談判上"出手闊綽",去年在哥本哈根宣佈將其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最多39%,大致相當於現在水準上減少22%。巴西在減排上的這份自信主要是因為它自然資源豐富,傳統能源如石油、水利能源和煤炭等足以自給自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十分普遍,例如巴西的汽車大都能使用從甘蔗中提煉的乙醇做燃料。
所以,南美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聖保羅頁報"的資深科學與環境記者馬塞羅.賴特(Marcelo Leite)並不擔心巴西碳減排的潛力,他擔心的是巴西人在頭腦裡對氣候變化不夠重視,在環保問題上更傾向於為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惜犧牲環境,能源效率問題也不為政治家和企業家所重視:"人們有一個定勢思維方式,就是強調發展、建設和擴大發電量。"
該誰減排和如何減排才公平?
研討會上,三位來自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發言人都一致認為,全球氣候政策的討論中必須認真對待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公平問題,而從歷史角度去看帶減排公平問題是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討論中堅持的主要立場之一。問題是,人類不但具有歷史,也還有未來。過多堅持自己的歷史上"錯過"的排放權,在氣候變化這樣一個影響地球未來的問題上寸土不讓,那麼不就是對未來的後代不公平嗎?印度的萬切斯瓦蘭女士說,她在提出歷史公平時,更多的是指發達國家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來幫助那些不發達國家實現減排目標,例如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她舉例說:
"看看像馬爾地夫或者毛裡求斯這樣的國家:這些國家在過去三十年裡在世界能源消耗上扮演過什麼角色嗎?這就是歷史公平問題的由來。如果要求他們使用更潔淨的能源,那也就是更貴的能源。但是誰應該為這些窮國來買單呢?所以在氣候政策上,人們應該考慮這些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的情況。"
作者:瀟陽
責編:嚴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