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方方面面的中國雪災啟示錄

平心2008年2月5日

前些天,中國一名節目主持人說了一句「北方雪花飄舞,南方春意盎然」,引起了網上一片憤怒的聲浪:良心安在?北方還罷了,南方「春意盎然」?今年偌大的雪,卻再也沒人敢說一句「瑞雪」了。可是,毛澤東不是說「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嗎?假如能從這場空前雪災中找出一些啟示來,或許壞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變成好事。看來目光不能僅僅侷限在當前。德國之聲記者在此試著往遠一些的地方看看,找出幾條啟示來。

還有心思堆雪人?圖片來源: AP

氣候與天氣給了什麼啟示

這裡就涉及了幾個方面。

首先,雪災發生後、密集後,許多中國網民在問,有沒有事先的天氣預報?許多人回答說:沒有,一切是突然發生的。也有氣象學家發出了憤怒的聲音,說這本來是可以預報的。具體究竟是怎麼回事,現在並不清楚。就像當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後那樣,一些著名地質地震專家都作了檢討。也許這次雪災後會有更多這方面的探討。自然,地震、天氣,這些是變數很大、很難預測的領域。有些是可以做到的,有些或許將來可以。比如東南亞大海嘯過後,人們開始重視海嘯預報了,而且發現海嘯預報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不用說,雪災後,中國在這方面應該加強力度。也自然會這樣去做。

第二,氣候方面,看法並不完全統一。中國不少專家說,雪災同樣是氣候變暖造成的,由於大氣和地表遭到破壞,極端熱和極端冷、過量的雨水都是氣候變暖的表現。這是所謂的「拉尼娜現象」。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道,世界氣候專家看法不完全一樣,瑞士一位專家說:當然可能與拉尼娜有關,但在短時間內不能下結論,要再過10個極端寒冷的冬季。中國楊學祥教授指出,關於世界氣候是走向熱還是走向冷,觀點並沒有統一,幾萬年變熱一次,幾萬年變冷一次,有些專家認為現在是在變冷。也許,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最終的結論,在科學上還會繼續探討下去。但有一點大家是達成共識的:人類對環境、對氣候的破壞肯定是存在的,普遍也估計這會造成氣候的絕對化,也就是增加自然災害的頻率。從這個意義上說,雪災或許能進一步提高中國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加強中國政府實現「生態現代化」的決心。

第三,接下來在氣候方面會發生什麼。中國始終說這是50年一遇的大雪。50年前,即1957年確實是一個空前的低溫冬天。據初步檢索,有一些簡單的說法,即大雪嚴冬後的夏天往往是大旱,而且在1957年還爆發了禽流感(見楊學祥教授相關文章)。也就是說,在大雪之冬,就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向夏天看了,無論是禽流感還是旱災,都要有所預防才是。1957年後,很快就出現了3年自然災害,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歷史教訓(不光是自然災害)。當然,中國也可能是一邊大旱,一邊大雨,不太好說。還有,大雪融化之後,河水是否會暴漲,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第四,不一定大雪給的都是壞的東西。當然,這次受災嚴重的多在中國南部,但北部和西部也有不小的降雪,這對中國北部一些缺水地區來說沒准還是好事。尤其說是西部大沙漠也降了空前大雪。是否也是改造植被的一個機會呢?或許也可迅速地研究一下,或可利用之。

對危機管理有何啟示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認為:「中國的暴風雪暴露了一個尷尬的危機,那就是中國危機管理的危機。….美國有處理這種治理危機的機制,而中國沒有。」

也許有人要說,這樣的暴雪50年一次,弄一個機制在哪裡等著,結果接下來50年也不下雪怎麼辦?再說了,暴雪和美國颶風不一樣,全是冰,部隊都上不去。確實,這些都有道理。但是,「國際先驅論壇報」說得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缺的也許是一種機動的抗危機能力。西方國家發生自然災害也會「亂」,手忙腳亂難免,但各種救援畢竟還能跟上。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去年夏天兩名中國學生在萊茵河支流劃艇遇難,德國立即是真正的海陸空全部出動去尋找。而參與尋找的許多消防隊員是志願人員。也就是說,德國靠的是一支志願隊伍,這些所謂消防隊員平時各上各的班,遇事了,既可以救火,也可以救水。而且,工具相對齊全。而中國這次遇到了幾個尷尬:煤的供應跟不上了,就停電,說明煤的儲備不足;人有,有的地方部隊可以派上去,但工具不足。還有,據稱貴州有個縣成了孤島,什麼都停了,連蠟燭都買不到。似乎也沒有這方面空投什麼物資等的相關報導(也許是疏漏)。或許,中國確實可以從西方的救急機制中學點什麼。

對媒體報導有何啟示

「國際先驅論壇報」說:「中國氣候緊急情況的真正醜聞是,儘管它持續了幾周,卻很大程度上沒有報導,大多數時間裡沒有被當作緊急情況來對待。那是因為華中積聚的大雪降落在遠離聚光燈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美國方面有選票的影響,而中國顯然沒有媒體可以自由地批評政府的重大弊病。」

如果真是下了幾周的大雪而沒有報導,從而沒有引起各地的重視,沒有提前動員大家就地過年,這真的證明媒體政策的誤區了。從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毒流」,到去年的山西黑窯事件,每一次都證明了對媒體的嚴格控制有多麼的誤事,而媒體的「突破」往往能起到大作用。然而,據最近的德國「明鏡周刊」報導的中國控制媒體報導的三大政策,包括非經新華社不得轉載其它媒體(主要應指西方媒體)報導,是令人寒心的。似乎跟奧運年真的有點格格不入。而且還誤事。

對奧運有什麼啟示

如果說這次雪災是50年一遇的,那麼,今年的北京奧運可是幾千年一遇了(到目前為止)。

中國有個說法,叫大冷之後必大熱。冬天奇冷,夏天有可能會奇熱。北京這些年的夏天已經非常熱了,在雪災的警告聲裡,恐怕更要研究一下是否會出現太熱的8月。有氣象學家說,奧運開幕式可能會下雨。這是一種可能性。再就是,如果太熱,超過40度的高溫,馬拉松等室外比賽是否有了充分的防熱、救治措施。也許已經有所準備,但可能更要提高戒備了,或許還要有緊急替代方案。

再就是,如果說在那個時候,中國真出現以前大冷後的事情,出現嚴重的旱災、禽流感之類,或有的地方暴發水災,讓人心高度關注災難,分散了人們、包括中國領導人對奧運的注意力,怎麼辦?這些問題恐怕也需要在事先有所研究和考慮。

上述的危機管理能力和媒體報導政策,也將是對中國奧運的重大考驗。

對經濟有何啟示:要防冷還是防熱

這場雪災,在經濟方面有很多的啟示,關鍵在於怎麼去理解。

首先是能源儲備和能源結構問題。這麼大的中國,發生自然災害的可能性隨時存在。象這次這樣,這麼多地方停電停水,有的地方還成為孤島,必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後怎麼防備?一是增加煤等能源的各地儲備。二,也許更重要的是要更多地考慮能源供應的靈活性了,也就是說,當地備用能源與中央聯網能源能否逐漸結合起來。

當前更直接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操作制訂下一步的經濟政策。雪災的日子裡,也發生了股災,上證綜指上周創造了一周下跌率的紀錄;全世界都說,雪災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小的困難。就連世界銀行,也在短短幾天之後,把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估計從10.8%一下子下調至9.6%。那麼,今年中國經濟應該採取防冷措施了?

恐怕不能這麼絕對地看問題。當然了,在雪災期間和之後,必然也必須要抓緊運輸、抓緊生產。但是在此後呢?還要用到中國那句老話了:大冷之後必有大熱。這個「必」字不是一定的,但卻不得不防大熱。中國經濟的當前總體形勢仍然是非常好的,勢頭是向上,這點必須看到。中國發改委官員日前強調指出,雪災不會重大影響經濟基本面。中國領導人稱今年還將保持高速較快的增長。中國德國之聲不久前就中國統計局長的兩個「非常不得了」作的報導被新華社加編者按後專稿轉載,也再次證明:中國政府已經基本認可了兩位數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抓緊運輸、抓緊生產的後勁,完全可能導致熱過頭。這恐怕也是不得不防的。上證綜指今天(2月4日)一下子猛漲了8%以上,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房價去年第4季度又漲了10.2%,遠超前三季度。這些勢頭恐怕都說明問題。再加上美國瀕臨衰退,大量的西方資金更要往中、印等國走。也許世行不久後又將不得不上調對中國經濟的估計。

如果真能降到10%以下一點的地方,對中國經濟來說未始不是好事。中國經濟在大熱的情況下不管將來會如何著陸,總該有個調整,讓基礎設施進一步跟上,讓環境保護進一步跟上,同時,也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結構更大程度上地轉向內需。雪災本身是壞事,但它拉開了內需的一個大口子,也許在填補這個大口子的慣性下,內需會被強勁地拉上去,這就「變成好事」了,即使美國真出現經濟衰退,也不會太大影響中國經濟。何況,美國經濟不振,也是讓中國經濟適當冷下來,有機會調整的一個因素。而且,這是一個「高位調整」的機會。

對民生問題有何啟示

這場雪災對中國的民生問題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和啟示。

一個問題是,中國50年代規定的淮河以南不安暖氣的政策是否需要調整了。這個規定一執行就是50多年。其實,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本來就是很冷的,就是上海一帶的冬天,室內也非常難受。自然,這些年來氣候的變暖有一定的「好處」,再加上城市裡空調多了,冬天也可以緊急備用。但是畢竟還有廣大農村地區、落後地區,還冷得很,遇到這樣的雪災,就更難受了。當然,這種改革牽涉到能源的問題,基礎設施的問題,很難。但也許不妨把這種權力下放給地方,讓當地去考慮。也許在一些地方允許中央供暖,反而可以節約能源,也有利於環境。

中國各火車站的擁擠鏡頭這些天震撼了世界。許多人在問,有必要擠在這個時候回家去嗎?這就牽涉到中國的節假日政策了。中國剛修改了節假日規定,取消了五一和十一的長假。這也許避免了兩個時間段的窘境,但是也可能更集中了春節的人流。年中(比如中秋或者十一)是否還是可以搞個長假呢?另外,是否可以考慮參照德國等的做法,把放假時間適當調整一下呢?德國暑假和寒假、春假和秋假的時間各州是有意識地有所區別的,為的是防止高速公路聚堵等。聖誕節假比較難,但也是適當不同的,有的可能在12月20日前就放假了,1月2日就開學,有的可能要到12月25日才放假。

還有,雪災也給中國的戶口政策提出了進一步的質疑。美國「基督教科學緘言報」引北京大學楊鳳春的話說:受災規模「部分潛在原因可以從中國三十年經濟奇跡中找到根源。如果不是1.5億農民工從繁榮的東部沿海趕回家過春節,即使有大雪也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當然,這是個很難避免的因素。但是,也許放開戶口政策可以幫些忙的:如果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把全家都搬到他們打工的地方去,也許就不需要都趕在春節回家了。

對文化有何啟示

這次雪災,就其發生的時間而言,給中國央視的春節晚會帶來了一個嚴重的挑戰。也許春晚的節目已經基本錄製完畢。但這麼大的雪災,總得「有點表示」吧?緊急增加抗災節目,與抗災「前線」連線,可能都是不得不做的。還有,溫家寶總理這一段天南地北地跑,發表慰問講話。如果中國的領導人在春晚上露個面,講幾句,不是效果更好嗎?

時間緊迫,挑戰來了。春晚這些年來讓中國百姓都有點看厭了,於是非議成了春晚後的必然。中國電視的現代化還缺一個關節點:就是現場直播能力。這自然也跟政策有關:直播容易犯錯誤嘛。根據德國之聲中文網以前轉播德甲的經驗,中國電視台轉播足球都要延時一小段時間。現在,隨著挑戰的到來,機會也來了:看看中國電視在這方面能有什麼突破吧。做得好,這也許不僅是春晚的突破,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突破口,同時可以是媒體的一個突破。

毛澤東當年說的哲學方面的話,包括淺顯的「好事壞事相互轉換論」,如果不聯繫當年往往是可悲的歷史背景,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雪固然是暴雪,雪災固然是雪災,但也是可以讓它發揮好的作用的。關鍵是怎麼去認識了。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