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H. Schmidt: Wir sehen China ganz falsch (IV-ZF)

李魚綜合2008年4月11日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前接受德國「西德意志日報」訪談時說,西方經常錯看了中國。年近90高齡的施密特訪問中國前後一共15次,最後一次是2005年。他認為,不可以用西方的尺度來衡量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固有的特殊性,中國的社會變革將遵循自己的道路。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前後一共15次訪問中國。最早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末。當時施密特擔任德國的國防部長,德國同中國之間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由於之前就對中國充滿了好奇,施密特決定親自到這個古老的國度看一圈。那次,他在中國跑了很多地方,他說,他試圖用中國鄰國的眼光,用日本的、澳洲的、紐西蘭的、北韓的、韓國的重新審視中國。這趟公差印證了他此前就已產生的"中國今後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回到德國後,他對當時的總理布蘭特說,"我們必須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我可以肯定,中國會成為世界大國。"布蘭特聽信了他的話,同中國於1972年建交,比美國早了7年。


從文化著手思考中國

施密特對中國的好奇來源於對世界古老文化的尊敬。人類文明史上的古老文化,不論它們有過多麼燦爛的過去,除了中華文化外,都相繼消失了。為什麼中國古老的文明得以繼續,而其他的卻不能?施密特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對施密特來說,中國的魅力還在於,20世紀後半葉以及21世紀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實驗。不管怎麼說,中國改革後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它的經濟增長20多年來保持在8%以上的高水準。為什麼中國可以做到這一點,施密特想得出答案。


毛澤東的兩大功績

說到中國近60年來的變化,不能不提毛澤東。中國對毛澤東的評價基本是三七開的,30%是錯誤,但肯定70%的功績。施密特認為如果他來評價的話,毛澤東功績的成分要小的多。不過,如果公平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毛澤東至少有兩大功績無法抹殺,一是解放了中國婦女,這在一個受儒教傳統文化主導的國度尤其值得肯定。第二,毛澤東讓中國老百姓又有了一個自己的國家,1945年時,這個國家軟弱得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如果有一點公平的話,必須承認毛澤東的這兩大功績"。


鄧小平與六四

施密特曾說過,有一天,鄧小平會以最成功共產主義者身份載入史冊。他同鄧小平數度會談,他說,鄧小平是一位很和善的人,雖然談不上和藹可親,但鄧小平的聰明機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談毛澤東不能不談建國,談鄧小平不能不談六四。施密特說,鄧小平對那場數百人喪生的悲劇負有責任。

接下來,施密特強調,西方人對這個事件基本沒有理解。他說,中國很講究面子,那年,大學生的抗爭已經持續了數周之久。中蘇關係解凍後首訪中國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因為有學生的抗議行為不能從人民大會堂正門進入,而要從側門走,"這讓中國政府無法繼續忍耐下去"。"此前的示威已經被容忍了數周,但這回太丟面子的事對他們來說實在忍無可忍。" 此外,中國當時"沒有武警",只有士兵,"如果有武警的話,他們不會立即開槍,而是動用警棍來威脅"。施密特總結道,「西方媒體對引發悲劇的諸多因素既沒有正確報導,也沒有理解它們。"


西方理解中國為什麼老走樣?

記者問,為什麼對中國的理解總是不正確,或者片面,或者同固有的形象脫不開呢?施密特說,因為西方對中國的詮釋受到美國的主導,而美國對中國則抱著雙重的拒絕態度:一是拒絕共產主義政府,二是覺得中國不可捉摸而非常可怕。為什麼可怕?"因為,不認識的東西,總是很可怕的"。

施密特從文化著手,認為中國儒教文化同西方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中國的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其他道路。比如,當年古羅馬不同於古希臘,雅典也不同於斯巴達,今天,中國的社會秩序也同樣與美國的、德國的、英國的有本質的不同。"一切都按照美國模式操作的想法,只有美國人才會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