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經:美眾議院中共特設委員會有意率團訪台

2023年2月13日

共和黨議員魏特曼告訴《日經亞洲》,美國眾院中共特設委員會打算率團出訪台灣。此前,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等人也曾表態有意訪台;眾院議長麥卡錫則說過,中國管不了他要去哪裡。若眾多美國議員皆訪台,對美、中、台三方將帶來什麼衝擊?

去年9月8日,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美國眾議員莫菲(Stephanie Murphy)率領的國會代表團。
去年9月8日,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美國眾議員莫菲(Stephanie Murphy)率領的國會代表團。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眾院今年1月剛成立了「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簡稱中共特設委員會),本週日(2月12日)有消息指出,此一針對中國設立的委員會預計將派代表團造訪台灣,且有可能在台灣舉行聽證會。

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共特設委員會成員、共和黨籍的魏特曼(Rob Wittman)透露有此打算。魏特曼說:「我們知道這會激怒中國,但我認為這麼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有必要傳達出強力支持台灣的訊息。」他補充道,除了訪台之外,也可能前往日本,且預計3月底會造訪東南亞。

一位不具名的美國資深官員告訴《日經》,每一次有國會代表團訪台,台灣周邊在軍事上的緊張態勢,都會隨之升級;從去年8月時任眾院議長的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情形看來,即使國會訪團的行程尚未底定,中國解放軍也能夠很快準備就緒,做出反應。

新華社去年8月7日釋出此圖,顯示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的戰機在台灣附近軍演。圖片來源: Gong Yulong/Xinhu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近期回台述職,週一(13日)前往立法院拜會。據台灣中央社報導,蕭美琴被問及美國眾院中共特設委員會成員有意訪台的消息,稱具體細節尚未開始規劃,台灣駐美代表處後續將「做最適當的安排」。

美眾院中共特設委員會聚焦中國威脅

今年1月,新科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兌現競選政見,推動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最後眾院以365人贊成、65人反對的票數,通過成立該委員會。

麥卡錫當時表示,美國兩黨將攜手合作,對抗中國對美國帶來的國家安全威脅;新設的中共特設委員會涵蓋的議題包含中國竊取美國智財、在美政治宣傳、對人權的侵犯等等,此外也會關切美國產品為中國軍方所用的隱憂,並促進供應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中共特設委員會的主席由共和黨的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擔任,民主黨居首的議員則是克利什納穆希(Raja Krishnamoorthi)。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引述加拉格爾的話說:「我認為,共和黨和民主黨大致上都致力於幫助台灣自衛,確保未來的台灣不會變成今天的烏克蘭。」該報導指出,中共特設委員會預計今年3月初召開第一場聽證會。

北京將如何解決台灣問題

03:1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多位美國議員有意訪台

中共特設委員會的成員還有民主黨籍的肯納(Ro Khanna)。上週四(9日),肯納接受彭博社訪問時透露,他今年有意造訪台灣和中國,目標是「重新平衡」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係,同時強化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連結。肯納的選區位於加州,涵蓋了矽谷選民;他表示,對他的選民來說,台積電「非常重要」。

彭博社指出,肯納的立場並不同於多數美國議員,他決定台灣和中國兩個地方都去,理由是他不樂見「新冷戰」爆發,且認為即使他造訪台灣,也不代表會排除跟中國的互動。肯納說,他會跟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協調,在拜登政府認為適當的時機訪中。

據彭博社報導,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7日受訪時,同樣透露有意組織一個跨黨派的代表團訪台,對中國釋放出美國支持台灣的政治信號,作為「嚇阻」。代表團預定4月出訪,確切時程和參與成員皆未底定。

麥考爾稱,眾院議長麥卡錫可能今年稍晚或明年另行訪台,屆時他也有意與麥卡錫同行。此前曾有消息傳出麥卡錫打算今年春季訪台;對此,中國外交部1月底表示,若麥卡錫台灣之旅成行,將「影響中美關係,破壞台海和平穩定」。2月1日,麥卡錫回應道:「不管什麼時候,中國都不能吩咐我該去哪裡。

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今年2月1日曾表示,中國沒辦法吩咐他該去哪裡。圖片來源: Kevin Lamarque/REUTERS

(《日經亞洲》、台灣中央社、NBC、彭博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