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星巴克,到底貴不貴?

2013年10月26日

近日CCTV對星巴克咖啡的價格發起攻擊,引起網民熱議。德語媒體也關注了中國接二連三地將外國企業當作「靶子」的做法。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政策可能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Starbucks Coffee,Kaffee,Kaffeehauskette,Aussenansicht,London,Hauptstadt von England,UK,Grossbritannien,United Kingdom,Stadt,Stadtansicht,Strassenszene, 25.08.2011.
倫敦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鋪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Sven Simon

(德國之聲中文網)"蘋果?太傲慢!星巴克?太貴!三星?客服太差!一家接一家的外國企業被中國國家媒體瞄準,並且遭到譴責。即使德國汽車製造商也不得不出面辯解自己的清白。今年年初,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稱,在炎熱高溫天氣下,在奧迪、寶馬和賓士汽車車內空間能夠測到有毒氣體。"

德國《世界報》(Welt)網路版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對外國企業的新恐懼》的文章開篇便列舉了近來被中國官方媒體樹立為"負面典型"的幾家外國公司的經歷。歐盟方面此前已經對中國有關機構的"歧視性"攻擊提出抱怨,理由是沒有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受到類似的調查。文章寫道:

"企業咨詢師巴頓(James Button)認為,外國企業遭到的這些攻擊是它們為這些年來在中國興旺的生意所付出的代價。……中國消費者顯然願意為購買外國產品花更多的錢。巴頓指出,在化妝品、電腦和汽車等領域,中國市場的價格都比國際通行價格要高,最多會高出一倍。而星巴克的咖啡相比之下並不算貴,只比國際價格高出兩成左右。"

星巴克到底貴不貴

一杯咖啡象徵著身份地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那麼,星巴克在中國到底有多貴呢?"世界報線上"的這篇文章細細算來:根據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一杯容量大約為354毫升的拿鐵咖啡在中國的星巴克店鋪售價為27元人民幣,折合3.2歐元,而同樣的一杯咖啡在其他國際大都市的確要便宜不少:在芝加哥約折合2.4歐元,在倫敦約折合2.9歐元,而在柏林則為2.95歐元。

《時代周報》(Zeit)的線上版也關注了這一話題。題為《中國和星巴克開戰》的署名評論文章就星巴克風波引起的網路熱議寫道:

"許多評論人士站到了星巴克這一邊。中國政府憑什麼通過它的媒體喉舌去對一傢俬營企業的價格政策品頭論足?但與此同時,這場辯論也觸動了一根敏感神經:中國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不到7500美元,而一個美國公民平均每年可以賺取42500美元的收入。"

那麼就此來看,央視對於星巴克"敲詐"的指責是否有道理呢?作為一家國際連鎖企業,星巴克在每個國家是根據市場狀況來定價。在中國,喝咖啡已經遠遠超出其本來的意義,而成為中產階級富裕生活的一種象徵。不少中國本土咖啡館的飲品也價格不菲。而普通老百姓還是習慣喝綠茶或者白開水。該文章接著寫道:

"為了讓顧客有一種高出普羅大眾的優越感,像星巴克這樣的企業故意把價格定得較高。這雖然聽起來不那麼符合社會友愛精神,但這就是市場營銷策略的現實。"

官方喉舌出面炮轟外國企業為那般?

中國不少網民也表示,好吧,星巴克是有些貴,但我們就願意花這個錢去買。央視為什麼不去關注食品安全,不去關注空氣污染,不去關注那麼多人買不起房子,偏偏要盯上星巴克呢?文章作者指出,中國的消費經濟還相當"年輕",不具備西方國家這樣完備的消費者保護機制:

央視擔當起炮轟外國品牌的「重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沒有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Stiftung Warentest)這樣的老字型大小消費產品品質監督機構。也沒有消費者保護的行政機構。中國的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是一個系統龐雜,效率低下的政府部門。……在中國,當相關機構缺失或者不夠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國家出面。因此,目前中央電視台對外國企業施加壓力,迫使它們對自己的價格政策進行反思。"

許多西方企業代表私底下承認,在過去幾年中國的確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市場。只要是貼著歐洲、日本或者美國產地標籤的商品,中國人願意支付任何價錢。然而文章作者認為,在官方喉舌的連番炮轟之下,不少外國企業可能不得不做出一定讓步。就像蘋果公司總裁親自致信中國消費者道歉一樣。畢竟許多遭到批評的產品,比如三星手機、宜家家具還有大眾汽車,都是在中國本土生產基地以較低的生產成本專門為中國市場製造的。

摘編:雨涵

責編:石濤

摘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