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澳洲以及太平洋地區展開了多項旨在呼籲氣候保護的抗議活動。組織者稱,至少30萬人參加了這些活動。數萬名學生罷課。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國瓦努阿圖、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孩子們在日出的時候演唱:"我們不下沉、我們要抗爭。"
青少年運動"星期五為未來"(Friday for Future)預期全世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集會活動。在德國有數十座城市登記舉行超過500項示威等活動。預計人數最多的是在柏林,或將有一萬人參加。慕尼黑、漢堡、科隆也將有較大的抗議。
此次全球氣候保護抗議活動的事由是即將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此外,在德國,抗議者也希望向正在討論氣候一攬子措施的聯邦政府內閣發出訊號。
156個國家,至少5000場活動,抗議者呼籲領導人採取措施,阻止氣候變暖。聯合國即將舉行氣候峰會。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B. Mitchell最先拉開全球抗議序幕的是在法屬喀裡多尼亞。島民近年來努力捍衛四周的珊瑚礁。然而,海平面上升卻讓每個島國都面臨消失的危險。
圖片來源: 350 Pacific via Reuters索羅門群島的學生們周五曠課,參加抗議,呼籲人們關注氣候變暖對他們的國家的威脅。
圖片來源: 350 Pacific via Reuters澳洲举行大規模的抗議,示威者希望政府和經濟界作出承諾,在2030年以前實現零排放。此外,他們也呼籲世界領導人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做出切實的努力。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B. Mitchell泰國學生在曼谷自然資源部和環境部門前抗議。作為湄公河盆地的一部分,泰國已經感受到洪災和海岸侵蝕的後果。
圖片來源: Reuters/Soe Zeya Tun印尼婆羅洲的示威者帶著口罩,因森林大火導致煙塵彌漫。婆羅洲因砍伐森林以種植經濟作物棕櫚樹,而導致當地民生受損,紅毛猩猩的棲居地也急劇縮小。
圖片來源: Reuters/W. Kurniawan孟加拉學生和氣候活動人士走上街頭。在該國十分重要的紡織業除了存在剝削工人以外,也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 Joyce清晨,德國的抗議者就走上街頭。在法蘭克福市中心,高峰期交通受阻,抗議者面對的是一片汽車鳴笛聲。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Roessler捷克首都布拉格,學生們呼籲領導人減少碳排放、保護氣候。周五,世界各地計劃舉行5000項抗議活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ihova CO2稅,還是排放權交易?
不過,德國執政聯盟在經過連夜磋商後,至周五早晨仍未能達成一致。據稱,談判十分"艱難",但各方保持圍繞主題就事論事的態度。制定該一攬子措施的目的是,確保德國達到在2030年溫室氣體比1990年減排至少55%的目標。周四傍晚,總理梅克爾與聯盟黨、社民黨領導人開始磋商,財政部長、副總理朔爾茨晚10點加入討論。目前,磋商仍在進行中。
一攬子措施達成後,聯邦政府將向公眾宣佈其內容。迄今的核心爭議點之一是CO2排放的價格。社民黨要求徵收CO2稅。聯盟黨支持碳排放權交易。不過,據通迅社消息,還有更多爭議點。
德國民眾反對在當地修建風力發電設施
此前討論的議題還有擴大可再生能源比例、風力發電問題。德國政府希望在2030年以前將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65%--目前是38%,並且在2022年停止核電、最遲2038年停止火力發電。但在哪裡興建新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設施,卻引發極大的爭議。許多地方的居民強烈反對在那裡修建成片的風力、太陽能發電設施。
波茨坦氣候研究所專家帕勒(Michael Pahle)認為,必須要對CO2進行每噸定價,才能對碳排放產生關鍵的槓桿作用。
社民黨臨時主席德萊爾(Malu Dreyer)則指出,要避免氣候議題分化社會。"有些人可能很擔心氣候保護,但自己卻沒有那麼多錢,上班路途遠,沒有錢買新的節能窗戶,或者安裝新的節能暖氣。制定政策時,也要考慮到這些人。"
氣候保護,誰是先鋒?誰拖後腿?這套圖表,直觀地呈現了全球氣候保護之挑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植物生長時,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經過食物鏈,再由動物呼吸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同時,許多動植物的屍體埋藏地下,成為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自然界的碳元素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打破了這一平衡。自然界耗費了數十萬年時間固定到地底下的碳元素,人類只需幾年時間,就能將其燃燒後釋放到大氣中。
即便按照各國在《巴黎協定》中的減排承諾,依然難以實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氣候保護目標。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超越了美國和歐洲。
中國政府此前已經承諾,碳排放在幾年後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從全球來看,碳排放總量也有望在幾年後開始下降。
雖然中國的人均碳排放並不靠前,但卻依然高於全球平均值。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GDP則略低於全球平均值。
在歐洲,包括發電在內的能源生產是碳排放的大頭。不過,這些年不減反增的則是交通領域。
汽車產業在德國經濟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德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雖然有所減少,但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依然落後。
苗子/石濤(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