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出溜倒退到姚文元

2013年6月6日

《紅旗文稿》刊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曉青的文章,提出「憲政姓資」,公開點出批判對象借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打出了「改革已死,憲政當立」的旗號。政治學家陳子明對號入座,要求公開辯論,陳子明指出楊氏大批判警示文革理論要回潮。

Ausstellung die kultur der kulturrevolution in Wien
圖片來源: KHM

2013年第10期的《紅旗文稿》(由中共中央理論刊物《求是》雜誌社主辦,《紅旗》是該刊在1988年以前的刊名)刊登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曉青的文章《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各網站轉載該文時,題目多為《憲政關鍵元素屬於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或《憲政的本質屬於資本主義》。

楊曉青文章在導語中點出了她的批判對象:「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和學界有關『憲政』的呼聲抬頭。有人認為,西方憲政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構;有人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時,打出『改革已死,憲政當立』的旗號,提出在中國實行西方憲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主張,認為『中國夢即憲政夢』;還有人論述了『社會主義憲政』的概念。」其中的「改革已死,憲政當立」,正是筆者在2007年首先提出,後來又多次撰文闡述的觀點。我在看到楊文後,即在微博上要求與楊曉青公開辯論,並得到許多網民的支持,但楊曉青沒有回應。

香港示威者呼籲憲政圖片來源: AP

30年之後再現文革批判模式

楊曉青在這篇一萬字的文章中,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等著作的引文20多處,近3000字,幾乎佔了整個篇幅的三分之一。這樣的文章在「文革」中比比皆是,在近三十年來卻是難得一見的。該文的中心內容是憲政「姓資不姓社」,並把「反動」、「顛覆」的大帽子扣在批評對象的頭上。其文章之教條,態度之蠻橫,令不少網民驚呼,姚文元、梁效又回來了。網民「牧羊童」寫道:「楊曉青是更姚文元的姚文元!」

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吳晗、彭德懷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揭開了「文革」的序幕。1975年姚文元的《論林彪反黨集團的社會基礎》和張春橋的《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則可視為「文革」結束前「毛派」小圈子最後的哀鳴。姚文元式文章的標誌,就是貼「階級」標籤,扣「主義」帽子。

接受普世價值是胡耀邦思想的偉大貢獻

粉碎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之後,胡耀邦率先倡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階級論」的標籤不再時髦。把民主、自由、法制視為全人類的精神遺產,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並將其寫入執政黨的正式文件,這是胡耀邦的一大貢獻。1984年,他的大公子胡德平作為中共中央整黨領導小組特派員在湖北省工作期間,積極支持一批思想敏銳的青年學者創辦了《青年論壇》,胡德平本人在創刊號上發表了《為自由鳴炮》的文章,為自由正名,強調自由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價值。這篇文章中的觀點應當說是代表了胡耀邦的思想。

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在1980年代的思想理論界,也不時出現反對普世價值的逆流。譬如說胡喬木寫了《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文章,反對他和鄧力群等人所謂的「精神污染」。但胡喬木的長文還算是講道理的,最後的結論是「我們要宣傳和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同時要同那種抽象地宣傳人道主義實際上是宣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傾向劃清界限」。而沒有像楊曉青那樣,把憲政說成是屬於資本主義的而一概抹殺。1987年初胡耀邦下台後,中宣部出高價也徵集不到幾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文章,就是可憐兮兮的這幾篇文章,在趙紫陽「五一三」講話後,也沒來得及出籠獻醜。

六四之後思想逆流也不成氣候

到1990年代初,「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和平演變」的文章一度甚囂塵上,但在鄧小平「南巡」後即收斂。黨報黨刊紛紛改口談「改革」、談「市場」。在這十年中,只有鄧力群掌控的《中流》和《真理的追求》這兩個刊物堅持貼階級標籤,堅持「問資問社」。到2001年8月,這兩個刊物因為批評「三個代表」是「階級調和論」,被江澤民下令關閉停刊。

楊文警示文革理論的重來

楊曉青文章發表後,《環球時報》於5月22日發表社評《「憲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國發展之路》,與之呼應。此後,其他官媒也陸續發表類似的文章。由此可見,楊曉青文章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很大一盤棋」中的一個棋子。

作者陳子明圖片來源: Chen Ziming

姚文元式文章的重現,對人們是一個嚴重的警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包括「文革」中的歷史沉渣就會重新泛起。從否定憲政向後倒退,一出溜就就可以回到「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勿謂言之不預也。

作者: 陳子明

責編: 達揚

作者簡介:陳子明,1952年生人,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主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曾任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民辦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周報》總經理。多次因參與民主運動繫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