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是中國的錯」:對華關係成為澳洲大選重要議題

邢棟
2022年5月13日

此次澳洲大选造勢中,對華關係成為朝野兩黨領袖針鋒相對的焦點之一。就此問題,華人社區也出現了涇渭分明的不同觀點。

Symbolbild Australien China
2022年澳洲联邦大選(2022 Australian federal election)將會在2022年5月21日進行。現任總理莫里森所領導的自由-國家聯盟政府政府正在尋求連續第四個任期。選舉焦點之一就是澳中關係。圖片來源: Colourbox/A. Mijatovic

(德國之聲中文網)澳洲大选即將在5月21日舉行。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區域強國和美國最重要的印太盟友,澳洲和中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成為本次大選的焦點議題之一。 

特別是在中國與澳洲邻国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協議之後,如何處理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了媒體熱議的話題。 

朝野兩黨領袖在上周末的第二場辯論中就國家安全和對華關係上發生激辯。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 Anthony Albanese )批評執政的自由黨讓索羅門群島倒向中國是戰後最大的外交失敗。 

在辯論過程中,澳中貿易戰、中國公司嵐橋集團的達爾文港租約都成為互相攻擊的話題。 

面對阿爾巴尼斯的步步詰問,總理莫里森反唇相譏,指責工黨經常站在中國一邊,並質問阿爾巴尼斯,在澳中貿易戰期間,澳洲受到中國經濟欺凌是誰的責任。 

「是中國的錯,」阿爾巴尼斯回答道。 

各大政黨爭奪華人社區選票 

除了在電視上面向全國的公開辯論之外,朝野兩黨也開始積極在華人社區開展競選造勢活動。 

在華人社區活動期間,對華關係超越了生活成本上升和新冠疫情等重要民生議題,成為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5月6日,自由黨參議員安德魯‧布拉格(Andrew Bragg )、工黨影子司法部長馬克‧德雷福斯議員( Mark Dreyfus )以及綠黨黨魁亞當‧班特議員( Adam Bandt)在雪梨的澳華論壇活動上向華人社區宣傳本黨競選綱領。 

圖由左至右:綠黨黨魁亞當‧班特議員(Adam Bandt)、自由黨參議員安德魯‧布拉格(Andrew Bragg)、工黨影子司法部長馬克‧德雷福斯議員(Mark Dreyfus),以及澳華論壇主席陳建青(Simon Chan)。圖片來源: Xing Dong/DW

在問答環節中,觀眾提出的九個問題裡有五個都涉及對華經貿、政治和地緣安全問題。 

除了綠黨認為氣候變化而非中國才是澳洲安全的最大挑戰之外,自由黨和工黨的政治家再次演繹了兩黨黨魁在別的政治集會上的一貫論調:中國是威脅,但是需要更好地處理雙邊關係。 

布拉格議員重申了自由黨的態度,即澳洲需要捍衛自己的價值基礎上來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但是並未能夠給出任何具體措施。 

工黨的德雷福斯議員則認為澳洲需要堅守在人權、新疆和香港問題上的立場,同時利用氣候變化議題與中國展開合作。 

華人社區如何看待澳中關係 

雖然朝野兩黨在對華關係問題上互相攻訐,但是指責中國的基調相同,差異點在於如何繼續處理雙邊關係以及怎樣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在民眾的認知中,如何處理澳中關係呈現出不同的景象。 

澳洲广播公司所做的英語民調發現,58%參與調查的民眾認為澳洲在与中國打交道時應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在此問題上持有反對意見的受訪對象只有12%。甚至超過半數的工黨支持者也表示應該繼續對華強硬。 

當地中文商業媒體今日澳洲在網站上做的中文調查顯示,澳中關係成為受訪者最關注的議題,88.5%的調查參與者希望兩國未來能夠改善關係。 

一位在雪梨經營商店的華裔商人向德國之聲表示,兩國關係惡化造成貿易受損和商品價格上升,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會進一步損害澳洲的经濟,因此他希望未來無論哪個政黨選舉獲勝都能夠找到和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 

但是前台灣媒體人蘇拾瑩認為,兩國關係惡化的主因在於中國。 

「國際局勢目前已漸形民主自由聯盟對抗專制極權陣線的情勢,」她說,「澳中關係其實並不取決於澳洲,而是取決於中國。」 

澳華論壇主席陳建青(Simon Chan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在不犧牲澳洲国家安全和主權的前提下,應該採用更好的外交手段來對待中國。 

此外他呼籲在政治領域要小心區隔中國和澳洲华人的關係,避免針對本地群體的種族主義攻擊。 

多個媒體曾報導,隨著澳中兩國關係惡化,澳洲社会針對華裔的種族主義事件數量呈現增多的趨勢。 

「當澳洲政府批評中國時,應將中國政府與生活在這裡並對澳洲社会做出重大貢獻的澳洲华人區分開來,」陳建青說。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