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很痛苦,但我的觀點非常明確——我站在烏克蘭這一邊,現在不是與俄羅斯運動員握手言歡的時候,這是不道德的」,拉脫維亞奧委會(LOK)運動員協會主席岡塔‧拉迪賽娃(Gunta Latiševa-Čudar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這位27歲的運動員目前在為巴黎奧運會做準備。最近,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提出的有關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加世界最大體育賽事的建議,讓她感到不寒而慄。
由於俄烏戰爭還在繼續,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被排除在國際賽事之外。除了包括網球在內的極少數例外項目,運動員以中立身份參與也是不被允許的。烏克蘭威脅將杯葛2024奧運會,除非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不被允許參加。
拉脫維亞:俄羅斯必須被孤立
對於代表拉脫維亞參加2014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短跑運動員拉迪賽娃來說,是否允許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參賽不僅僅關係到她的個人立場問題。相反,她在其中看到了更廣泛的政治層面的意義,而這損害的不僅是她的國家——直接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的拉脫維亞,也會損害整個波羅的海地區。「2022年2月24日之後,我們拉脫維亞人不再感到安全,我們記得前蘇聯時期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
拉脫維亞運動員拉迪賽娃不願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握手圖片來源: Petr Sznapka/CTK/dpa/picture alliance「必須竭盡所能阻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不能阻止戰爭機器,但我必須以某種方式影響它,」拉迪賽娃說道。
在這一點上,她也得到了拉脫維亞政府最高層的支持。拉脫維亞外交部長林克維奇斯(Edgars Rinkēvičs)強調說:「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加下一屆奧運會的提議是不道德的和錯誤的。」如果俄羅斯繼續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它必須被孤立。林克維奇斯認為,「像所有的暴政一樣,俄羅斯將體育服務於政治目的。國際奧委會不應該成為俄羅斯宣傳企圖的同謀」。
在一份由國家奧委會主席蒂克默斯(Zorzs Tikmers)簽署的詳細聲明中,拉脫維亞奧委會明確表示:「拉脫維亞國家奧委會的立場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根本上保持不變——只要烏克蘭戰爭繼續,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以任何身份參加奧運會都是不可接受的。」
丹麥體育部長恩格爾-施密特(Jakob Engel-Schmidt)贊同這一觀點。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也威脅說,如果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參與,那麼愛沙尼亞將抵制2024年奧運會。「讓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賽是完全錯誤的。因此下一步就會是抵制措施。」
國際奧委會譴責抵制參賽的威脅
國際奧委會認為,抵制參賽的威脅違背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原則。「抵制參賽違反了《奧林匹克憲章》,《憲章》規定所有國家奧委會都有義務派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該機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有可能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賽,前提是以中立身份。不過,目前尚未對此做出任何決定。
延伸閱讀:人權組織譴責國際體育機構獎勵威權制國家
國際奧委會解釋說,中立身份的運動員必須證明他們「對其國家及國家奧委會沒有任何身份認同」。至於運動員要如何證明自己的中立身份仍有待討論,但相關標準正在制定中。國際奧委會也提到,在與各協會及運動員代表協商討論後,「絕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支持這一舉措。
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 2014 年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圖片來源: Tatyana Zenkovich/dpa/picture alliance 「如果我們能確定運動員的中立身份,這可能成為一個解決方案。如果一名俄羅斯運動員從戰爭一開始就沒有接受過俄羅斯政府的任何資金或支持,並譴責了他們的罪行,那麼我們可以考慮與其同台競賽,」拉脫維亞運動員發言人拉迪賽娃說。「但事實上,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正在利用其運動員來打造宣傳機器,為烏克蘭戰爭火上油。他們是政府的武器。」
巨大的政治阻力
和拉脫維亞一樣,北歐體育聯合會也一致反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烏克蘭的戰爭局勢並沒有改變,」北歐國家奧委會、殘奧委會和體育聯合會在一封致國際奧委會等機構的聯名信中寫道。這封聯名信由來自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奧蘭、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的協會負責人簽署。
巴黎市長伊達爾戈圖片來源: Pascal Lachendad/AFP/Getty Images 巴黎市長伊達爾戈 (Anne Hidalgo) 公開反對俄羅斯運動員在當前形勢下參加在法國首都舉辦的奧運會。她在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info)節目「8h30」中表示,「只要烏克蘭戰爭仍在繼續」,她就不希望有俄羅斯運動員參賽。
由此可見政治阻力相當大。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直接接壤的波蘭,無法想像各自國家的運動員將在巴黎相遇。 「我們希望奧運會在沒有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情況下舉行,但不能沒有波蘭人、烏克蘭人或拉脫維亞人,」談及可能抵制巴黎奧運會,波蘭體育和旅遊部長博爾特尼祖克(Kamil Bortniczuk)在接受RMF FM電台採訪時表示,「俄羅斯隊從未保持過中立,將來也不會。如果國際奧委會認為這一次會有所不同,那麼他們就太天真了。」
俄羅斯的宣傳機器
博爾特尼祖克認為,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體育是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我們在非正式會談中指出了這一點,」他說道。 很顯然,他認為還有其他更強硬的應對措施。「我認為最後通牒是我們手上最強硬的一張牌。如果沒有其他選擇,我們會使用它。我認為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讓國際奧委會進行自我反省。」
歐洲40位體育部長周五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奧委會的參賽建議。波蘭體育部長博爾特尼祖克說:「我認為我們應該著重強調,允許俄羅斯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將是俄羅斯人的勝利。」 無論如何都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在周五的會議上,35個國家向國際奧委會發出聯合訊號:反對在某些條件下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重新參加奧運會的計劃。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2021年12月,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宣佈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這和全面撤出比賽的抵制並不相同,因為運動員參賽不受影響。歷史上曾發生過六次部分國家聯合抵制奧運會的案例,這些全面抵制行動都有哪些政治背景?還有哪些奧運會雖未遭到正式抵制,但卻被政治爭議所籠罩?
圖片來源: Zhang Chenl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希特勒領導的納粹政權上台之後,將1936年夏季奧運會辦成了宣揚「雅利安人種優勢論」和納粹政治主張的舞台。對這場奧運會的聯合抵制行動其實並未成功。雖然不少歐洲國家曾計劃拒絕參加,爭取將比賽改在巴塞隆納舉行。然而西班牙內戰導致這場本應與柏林奧運會分庭抗禮的賽事在開幕前夕被迫取消。最終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派運動員赴柏林參加了比賽,真正抵制的只有西班牙、蘇聯和一些猶太運動員。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有8個國家代表團出於不同的原因拒絕派代表參加第16屆夏季奧運會。埃及、伊拉克、柬埔寨和黎巴嫩是因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埃及遭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入侵而宣佈不參加本次奧運會。 荷蘭、西班牙和瑞士為抗議蘇聯鎮壓匈牙利革命而採取抵制。而中國則是因抗議台灣作為「中華民國」參賽而宣佈抵制。此前,國際奧委會作出了允許「中國奧委會」和「中華民國奧委會」同時參加第16屆奧運會的決定。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滿中華民國以「中國」名義參加,因此抵制本屆奧運會。 印尼因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台灣方面派出了80人的代表團赴東京參賽。北韓當時因為國際奧委會不承認「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名宣佈抵制以示抗議。這一年,南非因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而未被邀請。之後的幾屆奧運會上,南非也一直缺席,直到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之後,才在1992年被允許重返奧運舞台。
圖片來源: ZUMA Press/Keystone/imago images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也是導致大量非洲國家缺席本屆奧運的原因。為了抗議曾率領橄欖球隊訪問南非的紐西蘭代表團參加本屆奧運會,坦桑尼亞等多個非洲國家聯合抵制本屆奧運會。 作為主辦國,加拿大政府禁止中華民國代表團以其國旗國號入境參賽,並要求以「台灣」名義參賽。台北方面對此表示拒絕,在溝通無效後宣佈退出奧運會。
圖片來源: Pressefoto Baumann/imago images1980年3月21日,為抗議蘇聯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行為,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宣佈美國將抵制本屆奧運會。美國的決定得到全球50多個國家的響應,包括日本、加拿大、聯邦德國和中國。這使得最終只有80個國家參與本屆奧運會,僅佔到具有參賽資格國家和地區的五分之三。
圖片來源: Werner Schulze/imago images這次奧運會的抵制行動也是冷戰的產物。在美國等國抵制1980年後,蘇聯和東歐集團以及北韓、越南、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都集體抵制了洛杉磯奧運會以示報復。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這場奧運會,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史以來第一塊奧運金牌。
圖片來源: Paul J.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這是歷史上最後一次遭到聯合抵制的奧運會。韓國首都漢城(今譯為首爾)在爭取到主辦權後,北韓要求與其合辦,但韓國不同意比賽項目在北韓舉行,兩國未達成共識,因此北韓抵制比賽。北韓還被認為在之前的1987年製造了大韓航空飛機爆炸事件,以阻撓奧運會舉辦。最終,北韓、古巴、尼加拉瓜、阿爾巴尼亞、衣索比亞、塞舌爾和馬達加斯加未參加本屆奧運會。
圖片來源: Steven E.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召開前,世界各國以及不少的國際組織亦就如人權、藏獨、兩岸問題和環境等提出質疑,引發起不少的爭議。儘管如此,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內的多國領導人都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也在這屆奧運會上憑借主場優勢,奪取金牌榜榜首。
圖片來源: Kazuhiro Nogi/AFP/Getty Images這次在俄羅斯舉行的冬季奧運會也沒有遭到抵制,但也是政治色彩頗為濃厚的一屆奧運會。籌備工作因為西方對俄反同性戀法以及該國人權紀錄和其他問題的指責而蒙上陰影。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聯邦總統高克和不少歐洲主要國家首腦都缺席此次冬奧會。
圖片來源: ZUMA Wire/imago images2021年12月6日美國宣佈,鑑於人權問題,將對北京冬奧會實行外交抵制。拜登政府將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參加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但運動員參加比賽不受影響。紐西蘭與澳洲也跟著宣佈將不派外交官出席北京冬奧。澳洲强调決定與中國人權問題與雙邊緊張關係有關,但紐西蘭則強調其決定與美國無關。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將不會出席冬奧會,但他的一名發言人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美國宣佈其決定之前總統就沒有計劃前往。」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