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V字別動隊》驚現央視

2012年12月21日

煽動暴力摧毀政府的電影《V字別動隊》在央視播放,引發網民驚異;導演謝飛呼籲電影分級制度餘音未了。

Ägypten - Proteste gegen Mursi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民不應該害怕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人民"、"暴力可以維護正義"、"退黨"、"炸掉國會不僅可行,而且是唯一的選擇"……這些話從中國官方媒體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聽到,有中國觀眾"一度懷疑自己在做夢"。

12月14日,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的電影《V字別動隊》(網路中常見譯名為《V字仇殺隊》》),情節中出現上述語句,在網路上引起熱烈的反響。這部電影的故事源自17世紀英國極端分子試圖炸掉國會大廈,講述未來英國在極權統治之下腐敗叢生,人心墮落,到處都是秘密警察(網民認為類同於中國現狀),一個叫V的怪異俠客主張用暴力和恐怖手段尋求正義的故事。

近年來由於中國社會貧富懸殊加大,社會不公增多,群體性事件愈演愈烈,維穩成為政府的首要工作,暴力革命的話題一再浮現。在去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前後,一些學者為此展開爭論。以法律學者蕭翰為代表的主張革命派認為,改良已經失敗,革命不可避免,中國社會應該做好應對暴力革命的準備。

在現實反抗活動中,暴力的影子也隨處可見。中東"茉莉花革命"發生之後,《V字別動隊》中煽動復仇的大俠的面具,就成為革命的標誌在網路流傳。在2009年匿名駭客宣稱將摧毀中國網路防火牆,其宣傳海報使用的也是這個面具。這也是中央電視台播發這部電影之後,部分網民感到震驚的原因。有分析認為,這表明審查者對網路文化並不熟悉。

戴上面具抗議的以色列青年圖片來源: dapd

保住收視率,點燃新希望

異議人士劉荻認為,"其實各種反政府書籍一直都公開出版,所以都不覺得央視放個《V字仇殺隊》有啥奇怪的,《1984》不比這個尺度大多了?"英國作家奧威爾揭露極權統治的小說《1984》,曾經以外語教學的名義在中國發行,後來在花城出版社以文學的名義公開出版。

也有媒體注意到,包括知名節目《藝術人生》在內,央視正在改版,《V字別動隊》是改版中的一次嘗試。改版是為了保住收視率,這部影片的播發顯然達到了這個目的。有網民表示,這是多年來第一次看完央視的一期節目。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播放讓民眾看到中共新政權的希望。網民張旭-LEO說,"不說片子拍的如何,單就片子的內容來說,能在央視六套播出已屬不易,不知道是不是象徵著什麼。不奢望、不失望,靜觀其變。"《 中國青年報 》發表署名評論說,"這是否表明我國對引進片的審查尺度正在不斷放寬,對所謂的敏感題材影片有了更大的寬容度,恐怕尚需觀察。不過,它至少表明了管理部門的思想越越來開明。"

復仇面具進入西方流行文化圖片來源: AP

知名導演呼籲分級制度

央視播放《V字別動隊》的第二天,知名電影導演謝飛在微博上發表公開信,呼籲電影分級制代替電影審查。公開信中,謝飛回顧了過往一些因為審查問題遭禁的導演和作品,包括張元、田壯壯、王小帥等導演的《北京雜種》、《藍風箏》、《冬春的日子》等作品,並透露自己擔任藝術顧問的一部影片被定為"問題影片",送審四個月了還沒得到審查意見。

謝飛認為,專門為電影設立審查制度是制約文化娛樂市場繁榮、扼殺藝術思想探索、浪費行政管理資源的成規陋習,應將此改為"法律制約、行政監督、行業自治、自律的電影分級制"。

謝飛的公開信發布後,網民及專業人士都熱烈響應,導演王小帥、何平、張元、伍仕賢、張揚、演員王千源、成泰燊、學者崔衛平、楊早等人都表達了支持。

包括謝飛本人在內的電影業內人士多次炮轟電影審查制度,但是該制度絲毫未見動搖。謝飛這一次呼籲,得到包括新華網在內的各類媒體的呼應,但是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謝飛在電話中對德國之聲表示,他已不再接受媒體採訪。

《V字別動隊》的播放儘管得到網民的叫好,但它也是一部充滿血腥、暴力鏡頭的電影,在分級制度下並不適合少年兒童觀看,而央影片道一向被設定為老少咸宜。有評論認為,影視節目不分級,實際上是在縱容色情暴力。

作者:張平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