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曾促林鄭「講人話」 香港電台記者疑遭清算

2020年9月28日

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港府對新聞界的「無形之手」越趨明顯,旗下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再次成為整頓對象,這次突然留難敢言的名記者利君雅,被指是「赤裸裸的政治打壓」。

Carrie Lam
去年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後,特首林鄭月娥翌日見記者,利君雅多次質問她並要求她「講人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多次尖銳質問港府官員的名記者利君雅(Nabela Qoser),突然遭其所屬的香港電台(簡稱港台)延長試用期120天,並重啟去年7至11月期間在政府記者會上表現的投訴調查,此舉被外界批評是秋後算賬。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周一(28日)批評,當局此舉理據不充分,屬政治打壓;工會在與廣播處長梁家榮等管理層會面時,強烈感到決定來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認為事件屬「赤裸裸的政治打壓」,料未來將有未過試用期的員工遇到類似情況。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同日被傳媒追問有否施壓時,拒絕評論,只強調政府部門內部人事升遷有既定機制。

此前《蘋果日報》引述消息指,邱騰華一直有向香港電台管理層施壓,要求大肆整頓港台,這次向利君雅開刀也是局方暗中出手。

逼當事人請辭?

記者出身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批評港府政治打壓丶秋後算帳,又指當局延長試用期的做法,「既不解僱你,但也不放過你」,是要讓利君雅自感沒趣然後主動請辭,形容做法「非常奸狡」。

香港電台屬公營廣播機構,利君雅於2017年10月3日入職該台電視部,現為助理節目主任,按一般公務員的3年試用期,她今年10月原定將結束試用期,可獲長期聘用合約。但香港電台23日通知她將試用期延長120天,要求她在周二(29日)下午5點前回覆是否接受條件,否則視為自動離職。

香港《大公報》報導稱,香港前特首、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利君雅的表現有違基本禮貌,如果是在英國或美國同類的記者招待會上發生,「老早已經炒了,不會延長試用期」。他又指出,BBC亦不會雇傭這樣的記者。

利君雅回應《眾新聞》和《立場新聞》等港媒查詢時僅表示:「多謝關心,我會繼續努力,請大家繼續支持港台。」

巴裔港籍「良心記者」

34歲的利君雅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記者,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主修廣播新聞,畢業後曾在now新聞台丶無線新聞丶《明報》等多家傳媒機構任職,曾獲新聞界多個國際獎項。她早年因操流利廣東話報導新聞而聲名大噪,後來以提問尖銳犀利聞名,獲網民封為「良心記者」丶「新聞女神」丶「真香港人」等。

去年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後,特首林鄭月娥翌日下午3點才會見記者,利君雅多次質問林鄭:「當立法會被衝擊時,你凌晨4點都出來見市民,昨晚你整晚去哪了?」丶「昨晚是不是官警黑大龍鳳?」,並要求林鄭正面回答問題及「講人話」。

其言行遭到建制派抨擊併發起投訴信行動,親北京團體香港政研會去年8月曾包圍香港電台抗議,指該台新聞節目「偏頗誤導」,點名譴責「記者毒瘤」利君雅。有網民隨後發起讚揚信行動聲援,據悉港台收到的表揚信是投訴信的數倍。

親中團體曾包圍香港電台抗議並點名譴責利君雅圖片來源: Reuters/W. Kurniawan

建制派「鬥爭」對象

香港電台自去年反送中運動起已多次捲入政治風波,英文節目《脈搏》(The Pulse)訪問世衛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問及台灣問題被指有違「一中原則」,而該台老牌政治諷刺節目《頭條新聞》及時事節目《左右紅藍綠》,分別因批評香港警方的內容被「嚴重警告」甚至停播。在巨大政治壓力下,署理副廣播處長陳敏娟等高層近月宣佈離職。

今年8月10日警方拘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大舉搜查《蘋果日報》總部時,拒絕香港電台在內的媒體進入傳媒採訪區。同日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接受《香港01》訪問時稱,只會安排「可信媒體」進入封鎖線內並為它們提供「多些著數(好處)」。

在國安法之下,外界預料當局對香港電台及整體新聞界的打壓接踵而來。9月21日建制派議員在中聯辦開會,《明報》引述何君堯整理的會議總結,內容包括「改革港台,刻不容緩」,稱香港電台可與政府新聞處合並,更指建制派要「敢於鬥爭,亦善於鬥爭」。

李澄欣(綜合報導)

頭條新聞之死﹕國安法下港媒寒冬前奏?

04:0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