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2007年和2011年,貝索斯未上交一美分個人所得稅,2018年,所得稅申報為零;而另一億萬富翁、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 著名投資人伊坎 ( Carl Icahn ) 和慈善家、大投資者索羅斯(George Soros)亦不吝使用避稅伎倆 。 這是美國非盈利新聞調查平台ProPublica對美國國稅局(IRS)大量記錄的分析得出的結論 。
ProPublica作者寫道,若計入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則最富有的25名美國人繳納的稅款,平均來看比許多普通工人還要少,而他們採用的規避納稅策略並不違法。
作者們指出,富有的名人們反能從美國現行的應納稅收入定義中受益。例如,美國稅法不涉及股票或房地產等資產價值的增長,而只規定,在出售相關資產收益時方需繳稅。
"繳納了所有該繳的稅":民主黨政治家布隆伯格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Raedle 打破神話 ProPublica的報告明確指出,該研究結果打破了 "美國稅收制度的基礎神話:每個人都貢獻其公平份額,最富有的美國人貢獻最多"。這一研究結果有可能激化有關美國最富者與所有其他人之間日益增長的不平等的爭議。
民主黨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就此表示:"我們的稅收制度是為億萬富翁操縱的,與工薪家庭截然不同,他們並非通過誠實勞動發財"。她呼籲,美國需徵收財富稅,"這樣,極端富有的人才會支付他們的公平份額"。長期以來,沃倫一直致力於推動向超級富豪徵收更高稅,其中包括對股票和房地產。
調查記者們未透露如何獲得了上述機密稅務數據。美財政部正試圖找到答案。該部總監、聯邦調查局(FBI)和華盛頓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紛紛介入調查。美國國稅局也著手調查洩密事件。根據美國法律,未經授權披露政府機密訊息屬於非法。
營業額巨大、贏利滿滿、繳稅少而又少— 這是怎麼回事?國際大公司得以避稅的現象,多年來是一個重大問題。下面是若干受到指控的企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Weingartner 涉及家居用品巨頭宜家(Ikea)。宜家的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句式是「你還在...或者已經...?」其實也可以這麼問:「你還在規避,或者已經交納了?」人們懷疑,宜家在荷蘭得到了違規的稅務優惠。歐盟競爭事務委員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指出,各成員國不能允許企業通過把贏利人為轉移至別處而得以少交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Y. Kochetkov 盧森堡減免了電商亞馬遜(Amazon)稅金2.5億歐元。歐委會稱,這違反歐盟資助法。歐委會指出,由此,亞馬遜約四分之三贏利未被徴税,而它所交稅之比例只相當於當地企業贏利稅的四分之一。歐盟因此希望盧森堡討回這筆錢,—不過,盧森堡拒絕從命。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是美國蘋果公司的目標。要是該企業也交稅的話,事情就好辦了。然而,歐委會指出,相反,愛爾蘭給予了不恰當的稅收優惠待遇,使蘋果公司佔盡好處,省下130億歐元。愛爾蘭不願徵收這筆巨款,所依據的原則是:寧可少拿錢,也不能讓蘋果走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Lennihan 有著強烈運動感的那個標誌的體育品生產商耐吉也在利用複雜架構,極力少交稅。其做法是:耐吉旗下公司向另一家子公司開賬單,造成耐吉在歐洲幾乎無贏利這一假象,由此,稅額也就低下。
圖片來源: imago/Pressefoto Baumann 和其它公司一樣,谷歌(Google)也把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儘管如此,法國仍要求它為2005年至2010年交納10億歐元以上稅金,理由是,該公司向法國主顧出售了廣告服務。然而,巴黎行政法院裁決說,由於谷歌的法國分支並非「長期公司」,所以無需補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社群網站巨頭臉書也受到大量抨擊。這家美國康采恩作出反應,至少是在口头上宣佈,對在各單個國家的廣告經營額徴税,而不是在其愛爾蘭國際總部。
圖片來源: Reuters/D. Ruvic 《南德意志報》指出,過去5年裡,法國公司威立雅避稅5億歐元,且「完全合法」。該企業經營飲水和淨化裝置以及垃圾處理、供應電力,2016年度經營額超過240億歐元。然而,該康采恩多年來幾乎不用繳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 經濟學家們估計,每年,歐盟成員國因國際康采恩採用避稅手法而減少稅收600億歐元。為改變這一狀況,歐委會計劃改革稅收制度。問題是,怎麼才能最有效杜絕避稅行為?想法已有一些,但尚無最終方案。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Weingartner
( 德新社,美聯社 )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