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末代港督招《人民日報》炮轟

2013年11月14日

《華爾街日報》近日刊登對前港督彭定康專訪,他論及香港普選,表示香港「有選舉自己政府的權力,任何人意圖阻攔,只會徒勞無功」。此觀點招致《人民日報》不滿。

European Commission External Relations Commissioner Christopher Patten, left, speaks during a joint press conference in Tokyo following the Afghan Reconstruction Conference Tuesday, Jan. 22, 2002. On the right is Spanish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 Miguel Nadal. The two-day conference closed Tuesday with pledges of more than 4.5 billion US dollars for war-torn Afghanistan. (AP Photo/David Guttenfelder)
資料圖:彭定康(左)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11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抨擊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的文章,指責彭定康對香港事務進行干擾。文章還援引多位香港建制派成員觀點,稱彭定康不應該再對香港事務"指手劃腳";這把火還燒至英政府,稱這也顯示英國想繼續影響香港的企圖。《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被包括"新華網"在內的官媒大面積轉載。

今年11月11日,《華爾街日報》刊登對彭定康的專訪,他表示香港已經擁有很多民主社會的特質,因此"獲得政治上的自由"只是時間問題,但他對香港目前還沒有選舉自己政府的權利表示了遺憾,併發出警告:"香港遲早會擁有選舉自己政府的權利,任何人想阻止,都只會徒勞無功。"

他在專訪中還回顧自己的五年港督生涯中,最後悔的是沒有盡早執行"中英聯合聲明"中的部分內容,特別是有關選舉的部分;他也強調英國對香港仍有責任,因為"中英聯合聲明"中清楚註明香港和英國需要保持經濟和文化聯繫。

彭定康於1992年獲委任香港港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其後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委員。他於1992年上任首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即提出"新九組"的政改方案,大幅增加香港立法局直選議席,被時任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的魯平批為"破壞香港平衡過渡"的"千古罪人",但港人對彭定康甚為擁戴,認為是一位親民的港督。

蔡耀昌:中國政府不希望香港以外的任何人討論香港事務圖片來源: Reuters

"中國政府不希望香港以外的任何人討論香港事務"

香港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政府籍《人民日報》表達的憤怒,應該不止針對彭定康一個人,也是對近期歐美一些政治人物對香港表態的集中反彈,今年9月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Hugo Swire)通過香港《明報》、《南華早報》發聲,表示英國"過渡普選符合香港的最佳利益,英國隨時準備向香港提供任何支援";2013年7月,美國駐香港總領事夏千福(Clifford A.Hart.Jr.)在履新的首次演說中即談及香港政改,他表示"美國將永遠支持香港的核心民主價值觀,並支持香港逐步實現雙普選。但不會介入香港事務。"

蔡耀昌認為中共當局對外國政府對香港的表態一向如臨大敵:"我想和最近中國政府對英國、美國等政府對香港普選問題,提出的一些意見反彈的延續,中國政府禁止任何香港以外的人去討論或參與香港普選的事情。但我認為民主問題、普選等也是人權問題,人權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討論,國際社會表達觀點是正常的。彭定康目前也不是官員,他以前是最後一任港督,他對香港表達意見,其實只是一個公民正常的言論自由,我覺得中國官方和媒體的反應毫無道理。"

近年香港民眾多次上街要求實行"普選"圖片來源: Reuters

"這也可能是北京的藉口"

蔡耀昌也對《人民日報》援引的建制派成員觀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些建制派成員並不代表香港的主流,近年通過香港中大等的民調顯示,香港民眾愈來愈對未來表示擔憂,也期待能夠實現真正的普選:"從香港立法會的選舉結果就可以看到,民主派還是佔選民支持的多數,從九七回歸以來的16年,建制派的政治和經濟資源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他們在選舉中還是佔少數,這也看出他們並不代表香港市民的多數意見。"

蔡耀昌也認為不排除官媒刻意強化外國政府和政治人物對港事務"插手"的印象,以為將來中央政府"回縮對港權力"做準備:"這也可能是北京的藉口,來否定他們原來已經制定的對香港普選的承諾。"

作者:吳雨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