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李克強訪港風波:折射兩地政治文化差異

2011年8月31日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引起了相當大的一場風波。仔細分析這場風波卻可發現,這實在是源於大陸和香港兩地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只要兩地的政治文化無法接近,不但這樣的事情顯得十分正常,而且今後還會繼續發生這樣的尷尬之事。

李克強訪港期間的抗議活動圖片來源: DW

保安嚴密與公民權利發生衝突

風波起源於李克強訪港期間的保安措施過於嚴密。本來,李克強此次訪港既是他擔任總理前的熱身之旅,同時也借給香港送大禮的機會,既讓香港社會感受到來自北京的溫暖,也能適度左右明年上半年的香港特首選舉。

然而,李克強和北京的這一切善意,似乎都被其保安措施的過於嚴密而沖得煙消雲散。李克強抵港前,北京公安部副部長親自坐鎮香港指揮,力保對李克強的保安措施萬無一失。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警方自然聽命從事。

北京的這一思維,在中國大陸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然而放到國際社會的自由氛圍下,就未見得是正常的了。首先,作為國家領導人,應得到嚴密保安,這無可非議;但在保安嚴密的情況下,一個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也應該和必須有與民眾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幾天,香港網路上流傳著一個1982年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港時的影片,其中當柴契爾夫人走進香港屋村與居民近距離接觸時,有一個香港師奶甚至還將手在柴契爾夫人臉上摸了一下,然後臉上露出滿足、天真的笑容。

這一切在李克強此次的訪港行程中則完全不見蹤影。李克強所到之處不但戒備森嚴,而且示威抗議人群被阻隔在很遠的地方。在這樣的保安措施下,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李克強,絲毫感受不到香港作為公民社會的多元性。更有甚者,當李克強前往香港大學演講時,香港警方不但出動大批警員進入校園,而且還將抗議示威的學生關進小房間。

李克強離開香港之後,這一切稱為過去一周港大師生和香港社會各界質疑的焦點。港大校長徐立之明確承擔個人責任;也有港大師生表示,在港英時代,警察進入校園必須得到學校的同意。因此,香港的立法會、輿論為此鬧得沸沸揚揚,甚至香港警隊首腦還為此而接受聽證會質詢。

經濟主導論:北京是否很委屈?

這一切在北京看來自然十分不可理解。北京甚至還覺得很委屈:國家領導人親自到香港送大禮,港人為什麼還不領情?至於為李克強操辦此事的北京官員可能更是覺得委屈;對李克強本人來說,此次風波可能成為其對手手中的另一個把柄,因此也十分重大。

但這恰恰是北京多年來犯的一個嚴重錯誤,即經濟主導論。無論是2003年7月香港五十萬人上街遊行之後,還是此次李克強親自到港奉送大禮,北京始終認為,香港市民只要通過大禮感受到了北京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善意,因此自然就會充滿感激。甚至過去若干年在台灣問題上,北京也犯了類似的錯誤。北京對台灣的種種經濟禮遇,並沒有換來台灣民眾放棄其主體性的訴求。

如果說,台灣民眾既歡迎北京的經濟禮遇同時也堅持其主體性,那麼對香港市民來說,歡迎北京中央政府的經濟大禮,並不等於放棄香港的核心價值觀。而無論是台灣還是香港民眾的這一特性,又並不等於說他們對北京的經濟禮遇不知恩圖報。然而,這一看似簡單的道理,對北京來說似乎又顯得過於艱生。

當然,當我們談北京的時候,並不是指某一個或幾個北京的官員,而是指這個政治機器。作為個人,中國大陸的許多官員不但教育程度高,而且還思想開放、視野廣闊。然而,作為一個政治機器,北京的體制又顯得那樣的教條、僵化並與時代和現代文明脫節。這裡十分吊詭的是,雖然作為個體的中國大陸官員私下大都開明、開放,但眾多開明官員組成的一個集體,卻又是那樣的落後和與現代文明脫節。這就是今天北京面臨的體制性問題。

從這個角度說,作為文革後北大首屆法律畢業生的李克強,多少會有些現代意識和公開技巧。然而,即便李克強願意與香港學生近距離接觸,北京的國家機器也不會讓他這樣做;或者說,即便李克強周圍的人讓他這樣做了,那麼他回到北京後,也會受到其政敵或對手的攻擊。

大陸和香港的不同政治文化如何對接?尤其是北京如何適應香港的多元、開放的政治文化,這是"一國兩制"下一個無法繞開的問題。

作者:李崇光(香港的中國問題分析員)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