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李莊案撤訴與藥家鑫死刑:法律的勝利?

2011年4月22日

李莊漏罪案峰迴路轉,辯護人當庭舉示新證,公訴方據此撤回起訴;西安藥家鑫案一審宣判,殺人者被判死刑。性質不同的兩案,公權力、民意與法律激烈碰撞。現在的結果是否意味著法律獲得了勝利?

中國知名法學學者賀衛方圖片來源: DW / Peschel

備受爭議的北京律師李莊一案,22日上午9時30分繼續開庭。重慶檢方當庭撤回對李莊的起訴。公訴人表示,辯護人在法庭舉示的新證據與公訴方所舉示的存在矛盾。這導致公訴方認為李莊犯罪事實存在疑點,因此希望撤回起訴。法官批准了辯護人請求。同天,因開車撞傷行人後又故意殺人的西安大學生藥家鑫一案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藥家鑫被判處死刑。

兩案審理結果引起強烈反響

李莊因妨礙作證和偽造證據等罪名,已在去年年初被判刑1年半。但重慶當局稱,李莊被判刑後當地司法機關又接到多起舉報,要求追究李莊在代理刑事案件中的違法犯罪行為。李莊被指控涉嫌構成辯護人妨害作證罪,被重慶司法部門加控。4月19日,李莊案法律顧問團成立,知名律師張思之、法學學者賀衛方等皆加入其中,顧問團期待重慶司法保障法律程序的公正。20日,李莊的兩位辯護律師斯偉江、楊學林對檢方指控作出直接回應並就管轄權、證人證言、及指控事實等表達意見。

另一備受關注的案件,為去年10月份西安音樂學院大學三年級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行人張妙後,又手持尖刀連刺傷者八刀致其死亡,跑途中又撞傷二人。圍繞藥家鑫"該生"還是"該死"的話題,有律師和學者發表"激情殺人論""強迫殺人論",主張在量刑時予以考慮。但被害者親屬和眾多網民則譴責殺人凶手殘忍,要求判藥家鑫死刑。兩案結果出來後,很多公眾對此表示歡呼,但也有部分民眾指出,兩個案件還遠遠沒有結束。

"應該謹慎限定,這是不是法律的勝利"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中國知名的法學學者、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他首先指出"李莊案"在全過程中依然存在程序上的不合法之處:"李莊案件中的管轄權是有爭議的,重慶檢方指控的犯罪是發生在上海的,上海的公安局沒有偵查、檢察署沒有追訴,重慶方面進行追訴,根據辯護律師的意見,這是有問題的。另外李莊一案原來就在重慶審判,也是在江北區法院,李莊當時就已經提出了很多質疑和不滿,李莊當時對審判是非常憤怒的,按照正當程序的要求,從避嫌的角度,應該同意管轄異議,將其轉移至上海更加合理,所以我認為這個案件從一開始程序就有問題;在證人的出庭問題上,本案也出現了和李莊案第一季時相同的問題,證人可以出庭但並未讓證人出庭,律師仍然無法當庭質證。其他的包括庭審過程、律師的辯論、包括檢察署最後的撤訴大致上比較規範。"

賀衛方也認為民意在這些案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不是今天這樣一個網路時代,尤其是藥家鑫一案,結果不好預測。",對德國之聲提出的李莊一案法律顧問團的作用,賀衛方表示不清楚對實際決策的內部有何影響。

對於兩案結果,賀衛方認為:"應該非常謹慎的限定,這到底是不是法律的勝利,我現在還沒有看到相關的法律文書,李莊案的結果,很多人還是覺得這只是一個戰役的小規模的勝利,因為讓重慶方面最後不得不撤訴,如果沒有民眾的監督,李莊可能又會被判刑;對於藥家鑫案,以我個人對案情節的瞭解和中國法律司法實踐的瞭解,如果此案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情況,相反如果判決其它的如無期等,可能會引起民意的反彈。當然兩個案件都有可能有二審,二審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

期待李莊案成分水嶺 走向司法制約權力

德國之聲也採訪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他認為兩案都能看出在目前的中國,民意和法律越來越相關:"在李莊案中,包括江平、賀衛方我們組成顧問團,實際上也是對這個案件表示關注的一種姿態,網路上網民意見也很多,案件取得現在的結果,我認為和老百姓的關注是相關的。這體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司法的民主,應該用制度將民意融入司法的過程,比如陪審制。實際上兩案如果有獨立的陪審團,就不至於形成這麼大的關注力度。公眾關注是因為對司法沒有信心。"

談及透過兩案看中國法制走向,何兵認為:"中國法制走向是根據政治走向來決定的,而政治的走向有時候不可捉摸,這是中國一個大的政治背景;還有一個背景是時代背景,現在是網路时代,特點就是無論是政治還是法律,都已經透明化,政治在今後也會越來越透明,這就決定了民主和法制一定會向前走,我們成為李莊案成為一個分水嶺,從權力制約司法,變為司法制約權力;第三個背景就是民意,權力不受控制的話,如果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哪一個人是安全的,賀衛方曾說'沒有獨立的司法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這也是兩起案件昭示的問題。目前通過這些案件也表明,法制建設中每個人不能只是觀望,'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長此以往,我對中國法制走向還是有信心的。"

作者:吳雨

責編:達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