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協學歐盟大不易

2007年1月15日

上周周末,東協峰會在菲律賓宿務召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東南亞政治經濟聯合體。德國金融時報把歐盟與東協做了如下的比較:

東協各國領導人手拉手,但是否心連心?圖片來源: AP

「歐洲的一體化就像一塊投入水中的石頭,從中心發出的衝擊波一圈一圈地向外傳遞。歐洲有共同的歷史、經濟和文化核心,而亞洲既有極度貧困、也有新富;越南這樣的共產黨一黨專政國家與緬甸軍事獨裁政權和印度尼西亞等年輕民主國家共存。這裡的人們信仰佛祖、真主或基督教的上帝,要麼乾脆只信仰錢財。

許多人認為,試圖創建一個高居於這些國家之上的機構毫無希望,亞洲大多數年輕國家都堅持其經過殖民統治後獲得的主權。現在這些懷疑派人士的聲音變小了,因為東協國家雖然沒有一個歐盟委員會這樣的機構制定和貫徹共同標準,但它們畢竟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降低了關稅,並作為集團與亞太地區的鄰國和美國、不久也將與歐盟談論自由貿易。」

東協準備在2015年之前建立共同經濟區,宿務峰會為這一計劃討論了框架條件。德國金融時報認為,制定這一計劃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的發展:

「東南亞各國政府擔憂地注視著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把世界的目光從東南亞轉移到自己身上。東南亞的經濟復甦未能改變這一狀況。對亞洲的直接投資有三分之二流向中國,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從1980年的70%下降到20%以下。

在東協國家抱怨這一狀況的同時,他們自己也被中國吸進了漩渦。最近五年內,東協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上升了兩倍多,2005年達到一百億美元。雖然這些國家也從中受益,例如印度尼西亞向中國出口經濟發展所需的原料,中國同時向該地區投資,但是它造成了政治依賴性。中國行動戰略是:先把寮國和柬埔寨這樣的小鄰國拉進自己的圈內,以投資支撐緬甸軍人政權。通過該地區的華僑,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在增大。」

就東協的前景,德國金融時報最後寫道:「現在東協各國之間打交道大大少於各國與第三國打交道,它們離真正的關稅聯盟還差得很遠。官僚機構林立,許諾得不到兌現。例如馬來西亞和泰國為保持自己在汽車工業的優勢地位,根本不想按照承諾把進口稅下降5%。宿務峰會對地區和平極其重要,但不會形成穩定的政治結構。在更為強大的中國分化它們之前,它們必須先團結起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