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林鄭推23條、建「雙城三圈」 香港政經格局將走向何方?

李芊
2021年10月8日

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把重點放在未來的長遠規劃,內容聚焦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維護國安工作等被是為極具爭議的政治和經濟任務,香港民間怎麼看待?

Hongkong Carrie Lam PK
圖片來源: Vincent Vu/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屆任期餘下不足九個月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花約20年時間,把北面及西北面郊區一帶建造為「北部都會區」,面積多達300平方公里,即佔香港總面積近三分一,並稱該區將供應92.6萬個住宅單位,容納250萬人居住,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都會區會透過7個陸路口岸與深圳連接為「雙城三圈」,以「北創科、南金融」為定位。

房屋問題被視為香港根深蒂固的「深層矛盾」,近期再度成為當地的政壇熱話。早在《施政報告》公佈前,林鄭月娥已經預告土地房屋議題是焦點。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及多名副主任也在中國十一國慶期間,高調探訪籠屋和劏房住戶。駱惠寧明言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必須加大力度解決。另一方面,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報導,北京下令香港地產商投入資源協助解決住房問題,聲稱不再容忍壟斷行為。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演說中,點出了這次計劃的標誌意義:「這說得上是首次香港特別行政區編制的規劃方案,突破思維跨越了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線。」當被記者問及都會區的建造預算和執行細節時,她卻坦言這個龐大構想目前只是願景,未計算過具體成本,但聲稱有信心在港開發土地不會虧錢。

林鄭月娥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出過另一項天價工程——填海建造「明日大嶼」巨型人工島,涉款超過6240億港元(逾800億美元),現正進行前期研究。

研究公共政策多年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香港以往有不少大型長遠規劃胎死腹中的例子,他對林鄭月娥的倡議亦不感樂觀。

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不僅碰觸了《基本法》23條立法的燙手山芋、還要加快香港北部與深圳邊界的建設,加速「港深融合」。圖片來源: Lam Yik/REUTERS

「目前港府的財政狀況不是十分健康,到明年中就只餘應付十幾個月公共開支的儲備,如何做這麼大的發展承諾?」鍾劍華補充:「移民潮將持續好幾年,年輕人才會流失。即使政府發債募資,也不見得有財力的青年願意長遠投資在香港和政府身上。」

鍾劍華認為,香港與毗鄰的中國經濟體作區域性融合本屬正常,但在一連串政治震蕩後,香港的國際地位已不如前,轉為倚靠中國內地也是港府餘下的少數選擇。他說:「即使真的實現那宏願,香港也不過成為普通的內地城市。」

香港經歷2019年大型反修例示威、新冠疫情以及《港區國安法》實施,部分港人對前景的信心受到動搖。縱然面對社會和經濟環境波動,香港高踞全球的私人房價依然在今年七月再度破頂;基層市民輪候公營房屋的平均時間增至5.8年,亦創下逾廿載新高。有民間團體質疑遠水不能救近火,《施政報告》似乎對這些問題的回應不足。

23條立法:林鄭遇到「最佳時機」

《施政報告》也有獨立篇章闡述「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最矚目是林鄭月娥表示要積極推展《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這是香港政府長年以來另一個燙手山芋,自當局首次推動立法引發2003年50萬人大遊行以後,當局一直把這項敏感的任務束之高閣。如今,林鄭月娥稱前朝的態度是「不對的」,她明言:「今日我們每一個官員都不會採取模棱兩可和迴避的態度,會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為23條本地立法。」

《基本法》第23條列明,香港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香港蘋果日報成立26年被迫停刊。圖片來源: Tyrone Siu/REUTERS

現有的《港區國安法》涵蓋4大類罪行包括分裂國家、顛覆政權、恐怖活動和勾結境外勢力,實施一年多至今已拘捕超過150人,逾百人被正式檢控,年齡最小的僅15歲。《基本法》23條涉及7種危害國安的行為部分與《港區國安法》重疊,港媒引述消息指,港府目標在下個立法會期內完成立法,但未有透露條文細節。

鍾劍華認為,林鄭月娥是要把握目前處於上風的政治氣候,完成中央長年念茲在茲的憲制責任。他表示:「除了憲制責任,她還想利用這個好時機立更辣的法。從前遇到很大阻力,現在立法會必定通過,沒有反對黨製造噪音,不受民意制約。林鄭月娥既可藉此立功,她本人也有強烈動機去做。」他說自2003年以後,政府和社會都有一定共識,要先處理政制改革增加民意授權,才訂立敏感法例,但現在已經被北京推翻。

他預計23條的行文會有一定的政治模糊性,「讓北京手上有更多政法工具,全盤打壓公民社會」。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早前透露,會研究在23條中加入煽動仇恨等罪行。除此之外,林鄭月娥在回答建制派議員提問時表示,會研究訂立「侮辱公職人員罪」,把侮辱警員等行為刑事化。政府消息亦指,當局將同時研究訂立「網路安全法」,要求重要公共基建機構,例如水電、鐵路、電訊、航空公司等,就網路安全作評估和通報政府。

政壇熱議  民間冷待?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施政報告》發表當天(10月6日)進行民意調查,訪問了936名香港市民。他們對報告的平均評分是34.2分,較去年高7分;滿意率為25%,不滿意率則達50%。不過,受訪者對林鄭月娥本人的評分僅30.5分,比《施政報告》公佈以前進一步下跌。

35歲的歐先生在香港任職工程師,他向德國之聲表示這份報告猶如對香港進行「大改造」,令他對香港前景的感到更灰心。他舉例說,香港向來以科學和專業制定政策,但林鄭月娥卻完全無法交代「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的成功效益,做法不負責任,也反映管治文化的變更。「她這種領導方法令我對未來更沒信心,而且中港融合對香港制度的影響,定必大於地理和硬體。」

歐先生坦言,他那一輩看待公共事務的心態已有所改變。「感覺政策離我愈來愈遠,因為無法參與其中,以前還有議員代表在議會拉布阻止,但現在完全任人魚肉。即使我們關注也只能旁觀,她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縱然政壇熱哄哄,民間反應卻形成反差。62歲的家庭主婦謝女士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形容:「今年感覺沒什麼人討論,她(林鄭月娥)剩下大半年任期才去計劃20後的事,眼前的事卻沒好好做。太遙遠了,普羅大眾會覺得事不關己。」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首個「國安教育日」

02: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謝女士關心教育發展,但這份《施政報告》大多聚焦國民教育,令她感到失望。「香港應該要提升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不是說不能融入國家,但究竟你是融入還是被人家融合了?我們應該先強化本地實力再談融合。」

有別於以往,今年《施政報告》在立法會內獲得幾乎一致贊好。民主派議員去年起被陸續褫奪議席和集體請辭後,現在議會內已一個不留。建制派議員盛稱林鄭月娥的倡議有遠見,議會內最大黨民建聯形容是「積極有為」。

林鄭月娥將於明年六月底結束本屆任期,特首選舉明年三月舉行,記者多次追問她會否競逐連任,她至今仍未明確表態。掌聲背後,有輿論把這份《施政報告》視為她可能爭取連任的藍圖。

香港民意研究所較早前做了一項市民對《施政報告》期望的調查,負責研究的鍾劍華指,結果當時有超過四成受訪者對報告完全沒期望,比率創下回歸以來的新高。而在《施政報告》公佈當天的即時調查則反映,僅一半受訪者表示有聽或看過報告的消息,比去年的約七成大幅減少。

「當社會有一半人採取漠視態度,大家對政府沒有冀盼,覺得它不代表市民利益,反映不少人開始抱持放棄香港的心態,那為何還要關心《施政報告》?」

鍾劍華認為,政河上的強勢或把問題簡化為房屋政策,都難以化解香港幾十年來的政治怨氣。「回歸以來很多關鍵問題無法解決,因為政府沒有市民支持,無法有效領導社會和推動政策。」他說:「若不處理制度缺陷,令議會和政府有足夠公信力和合法性,你有再多的事想做,都不會做得好。」

 

為保護個人及家人安全,德國之聲記者李芊使用筆名進行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