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亞太周上的中國亭

2009年10月8日

第七屆亞太周今天在柏林正式開幕。本次亞太周的重點議題是交通和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不過,除經濟、學術議題之外,為期近兩周的亞太周期間也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在柏林外交部就將舉行一次展覽,名為"中國亭",展示的是"德中同行"交流活動在中國多個城市建立的創意展館的模型。

柏林市議會大樓懸掛的第七屆亞太周標誌旗圖片來源: DW

要進入柏林德國外交部大廳參觀,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需經過簡單的安檢,就可以進入名為"充滿光線的院子"這個玻璃牆壁和屋頂的大廳,廳裡種植著數十米高的綠色植物。

中國亭展覽就將在這裡舉行,眼下,技術人員和設計師正一起搭建展廳的模型。說起中國亭,其實是在中國南京、重慶、沈陽等多個城市舉行過的"德中同行"交流活動的一部分。這個德國外交部牽頭、旨在向中國介紹德國的活動,每到一個舉辦城市,便會搭建起所謂的"德中大道",而大道上的展廳,正是一座座以中國竹子為主要支架建材,高科技材料和德國技術為支撐的展廳,名為"中國亭"。人們可以在這些亭子裡參觀、討論、休憩。

為了讓德國民眾更好地瞭解這樣一個在中國頗受歡迎的項目,這次,"德中同行"的主辦者決定參加亞太周活動,把部分在中國搭建過的亭子的模型,展示給亞太周期間的參觀者們。

藝術家和建築師漢斯多夫是"中國亭"的設計者,親自到每個中國舉辦城市設計監督"中國亭"的建造。在他展示的一幅照片上,遠處是中國現代城市典型的水泥森林,而近處,在一片沁人心脾的綠色公園地帶之間,竹子結構、纖維材料搭建的一幢幢"中國亭"給人十分清新的感覺。漢斯多夫說:

"我在與德國建築系的學生們討論時,總是告訴他們,未來的城市生活,不可能就是那些高聳著的、缺乏表情的水泥森林,而應該有新的創意和材料。但是,如今的中國疾速的向前發展,以至於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那麼多,比如去保存過去那些傳統的東西,許多地方大片大片地被拆毀。"

負責"德中同行"協調和公關工作的安琪‧邦哈格女士也有同樣的感覺。學中文的她1995年就曾前往北京中國戲劇學院研究話劇,而今天的中國變化之快,有時卻令她這樣一個德國人都感到頗有些迷茫和懷舊:

"中國城市改變非常快,我當時住在一個小胡同裡,現在幾個地方都不在了。改變非常大。我經常問自己,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他小的時候住的地方、或者是長大的地方,現在都沒有了,他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因為比如說我是在德國一個小城市長大,現在那裡仍然保持原先的樣子,這經常會給我一種安全感。所以我不太清楚,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怎樣的感覺。"

城市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也是柏林亞太周的主題。這包括交通、能源等諸多領域。漢斯多夫設計師說,他在"中國亭"的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建築材料的可回收利用,以及提醒人們注意能源和氣候變化的威脅。

"這幅圖片是我為巴伐利亞州參加德中同行設計的一個中國亭,我把它分成藍色和紅色兩部分,藍色是空調冷氣的房間,而一牆之隔的紅色空間裡,就是空調運轉時排出熱氣的房間,那裡面熱極了。要知道,為了降低房間的溫度、製冷,人們需要耗費四倍於此的能源。而消耗這些能源所排放出的熱量,又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

"中國亭"模型在德國外交部的展覽將持續整個亞太周期間。

作者:苗子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