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 地處德國的乾旱地區,每年夏天,供水都是一個熱門話題。這就是為什麼柏林要採取措施,海綿式吸收和儲存雨水,並在需要時釋放出來。
這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建設地下廢水儲存設施 第一步是建造幾個巨大的地下溢流池。它們像是巨大的廢水"停車場"。下雨天,珍貴的雨水會被收集到池中,然後被泵送到處理廠。
目前已經完成了九個這樣的"停車場",其中一個位於普倫茨勞貝格區受歡迎的聚會場所--柏林牆曾經穿越的馬爾公園的地下。
這是馬爾公園下方的廢水池內部的樣子。圖片來源: Pedro Becerra/STAGEVIEW
市內最大的廢水池仍在建設中。它將是馬爾公園設施的兩倍多。這個圓形混凝土池將深入地下30米,完工後能容納近17,000立方米的雨水,相當於約七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的容量。
暴雨中的污水溢流系統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當暴雨來臨,柏林的污水系統有溢出的風險時,多餘的水就會流到廢水池儲存起來。雨停下來之後,這些水會被泵送到淨化廠,然後重新釋放到柏林的運河和河流中。
柏林水務機構(BWB)的發言人哈克內施-魯普 (Astrid Hackenesch-Rump),這將防止在暴雨期間糞便和廢水被衝入施普雷河。BWB負責柏林的飲用水供應以及全市範圍內的廢水管理和處理。
哈克內施-魯普說:"推動這個項目的不僅僅是資源保護和乾旱問題,還有防止混合污水溢流。"
這種溢流發生在混合污水系統中,雨水徑流和生活污水在同一管網中運行。這些系統最初設計是將所有廢水運送到處理廠,然後排放到天然水體中。
柏林有一個敏感的水處理系統,雨量過大時會自動溢出圖片來源: Alex Anton/Zoonar/picture alliance
然而,在暴雨期間,進入系統的水量可能會超過其容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多餘的水--包括雨水和未經處理的污水--會直接溢流到附近的河流中。
大約10,000公里的城市污水管道中,有2,000公里是混合污水系統,在180個地點有溢流口。哈克內施-魯普解釋說,這些溢流口基本上是污水系統中的開口,通向施普雷河。
與其他城市相比,柏林的水道相對較小且流速較慢。比如萊茵河 ,它流經包括科隆在內的許多城市地區,平均流量為每秒2,200立方米,因此能夠自我清潔。
"柏林的流量不到每秒10立方米,所以任何流入的東西自然會在那裡停留很長時間。"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污水溢流經常導致魚類死亡和水體中的氧氣減少。"哈克內施-魯普策說。
然而,水務規劃人員很快意識到,儲水池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因為城市中很多區域都被混凝土和不透水的表面覆蓋。
"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夠實現減少溢流的目標。相反,我們維持了平穩,如果我們沒有建造這些儲水池,情況會更糟。"她說。
在德國,柏林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都市和旅遊熱點。不過除了眾所周知的著名景點,這裡還充滿意外的驚喜,每次都讓人獲得不同的體驗。 圖片來源: Stefan Ziese/imageBROKER/picture alliance 你知道嗎,柏林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三座歌劇院的城市。這源於這座城市被一分為二的歷史。東、西柏林擁有各自的劇院,而且相互比著推出靚麗的演出。1990年,菩提樹下大道的國家歌劇院、喜劇歌劇院和德意志歌劇院(圖)又合為一家。
圖片來源: Paul Zinken/dpa/dpa-Zentralbild/picture alliance 柏林的橋比威尼斯還多, 共有約2100座。這裡不僅有達默、施普雷和哈維爾三條河流過,還有無數的人工河渠。柏林最美的橋之一是橫跨施普雷河的歐泊鮑姆橋(Oberbaumbrücke,圖),上層走有軌電車,下面供行人和汽車通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Kumm 就像巴黎的「老佛爺」、馬德里的英格列斯百貨(El Corte Ingles),柏林也擁有歐洲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 。1907年成立的「西部百貨公司」 (KaDeWe) 有6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64部滾梯和26部電梯。每日平均迎接5萬名顧客,其中近一半是觀光客。
圖片來源: Revierfoto/Imago 在德國,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最廣為人知的名言是「我是一個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 Berliner同時也指這種果醬餡小麵包——在德國所有地方,但柏林除外!柏林人管它叫」攤餅「(Pfannkuchen)。而別的地方人們所說的攤餅,在柏林卻叫蛋餅(Eierkuchen)。天吶!……
圖片來源: Caroline Seidel/dpa/picture alliance 柏林議會大廈的屋頂,是一個觀景的好去處。那裡有世界上唯一開在議會大樓裡、而且對公眾開放的餐廳。不過想去吃飯需要提前預約,提交個人訊息,在進入議會時還要出示身份證件。
圖片來源: Christian Beier/chromorange/picture-alliance 說到吃飯,最簡單的就是在街角買一個土耳其烤肉夾饃(Döner)。柏林有1600家出售這種快餐的店鋪,比伊斯坦堡还多。這不僅是因為在柏林生活著約20萬土耳其裔,更是因為這一美食—Döner是1970年代在柏林被「發明」的!這種深受歡迎的街頭小吃甚至對柏林的傳統特色咖喱香腸(Currywurst )構成了挑戰。
圖片來源: Robert Schlesinger/picture alliance 柏林有許多世界級的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國立美術館、洪堡論壇等等。這裡還有世界最長的露天畫廊 ——1.3公里的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這段當年柏林牆的遺址上,來自21個國家的一百多位藝術家盡情揮灑,留下了令人震撼的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 Lubenow 你知道嗎?柏林的博物館數量高於年均降水天數。柏林一年中下雨的天數平均有106天,而這裡的博物館有170座。所以,不能抱著「下雨天才逛博物館」的心態,在柏林,這可不夠用。
圖片來源: Jürgen Ritter/imago images 在柏林,老饕可以無肉也歡。這裡有120多家純素食或適合純素食者的餐館,就是說,這裡提供的食材不含任何動物成分。此外,大多數普通的超市、咖啡館和冰淇淋店也都提供純素的品種。柏林甚至還有一家「純素」(原材料不含動物成分)的性用品商店。
圖片來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 不可否認,性在柏林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柏林的座右銘——「沒錢但性感」也反映了這座城市在當代的一種自我認同。對許多人來說,在這個方面,柏林就是一座無拘無束的城市。這裡有成人商店、同性戀博物館、口紅博物館,人們可以領略這個城市的私密空間。
圖片來源: Jens Kalaene/picture alliance
將柏林變成海綿城市 柏林已經在大多數開放空間上建設廢水池。這些空間可以讓水滲入地下。所以,當有大量降雨時,水不會被土壤和植物吸收,而是從混凝土或瀝青上流走,並可能混入污水。
哈克內施-魯普策略補充道:"每增加1%的不透水面積,溢流量就增加3%。"
這就是為什麼柏林參議院和水務機構BWB成立了一個"雨水局"。該機構建議城市規劃人員設計綠屋頂和建築物,並提出更新的雨水收集和儲存方案,以防止雨水混入污水。
柏林市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新建築物業的雨水只能有少量流入污水系統。其餘部分必須蒸發或滲入地下。
例如,一個新的公寓樓建有一個大池塘,用來收集雨水。鄰近的植物幫助淨化水,然後可以用於灌溉。
這樣的綠化措施也有助於降低溫度並防止突發洪水。
哈克內施-魯普策略說:"要解決水危機,需要人們願意打破常規思維,哪怕問題小到只是超越自己周邊環境。"
地標是一個城市的象徵。一起來看看德國首都柏林不可錯過的十大地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Zinken 布蘭登堡門1791年落成,當時只是柏林眾多城門中的一個,不過當然是格外漂亮的一個。今天它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標。在近30年的時間裡,它一直被柏林牆包圍。柏林牆1989年11月9日倒塌時,布蘭登堡門的畫面傳遍全世界。今天它仍然是德國統一的象徵。
圖片來源: Fotolia/sborisov 宏偉莊嚴的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心臟地區。德意志帝國時期這裡就是議會所在地。從1999年起為德國聯邦議院會址。23米高的玻璃穹頂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Kumm 柏林大教堂穹頂高達98米,是柏林所有教堂之最。參觀者可以登上270級台階,俯瞰柏林老城區。教堂裡的霍恩索倫墓室(Hohenzollerngruft)存放普魯士王朝近百具棺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Kahnert 這張照片上有兩個地標。一是368米高的電視塔,是德國最高的建築、上方有觀景台和旋轉餐廳。顯示24個時區時間的世界鐘也在不停轉動。它位於人來人往的亞歷山大廣場。
圖片來源: Fotolia/elxeneize 位於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查理檢查站曾是東西柏林最著名的邊界檢查站。蘇聯和美國坦克曾在這裡對峙。今天這裡是遊客們喜愛的景點,花錢不多就可以在這裡拍下富有紀念意義的照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PI Media/A. Guillaumot 柏林牆倒塌後,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在沿施普雷河的一段1.3公里的柏林牆上作畫,將其變成世界上最長的露天畫廊。有些畫已經遊客相機裡不可或缺的經典,比如迪米特裡・弗魯貝爾(Dimitrji Vrubel)的「兄弟之吻」,畫中人物是昂納克和勃列日涅夫。
圖片來源: DW/T. Kakareko 60米高的勝利柱矗立在大蒂爾加藤區交通繁忙的地段,由德國在1864到1971年的統一戰爭中繳獲的60門大炮鍛造。柱子頂端是勝利女神,被柏林人稱為「金艾莎」。
圖片來源: imago/J. Tack 殘缺的老教堂是為了讓人們不忘二戰的殘酷,新的教堂則是紀念重建的艱辛。位於布萊特施德廣場(Breitscheidplatz)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是柏林西區的地標。
圖片來源: Colourbox/V. Voennyy 奧拉寧堡大街(Oranienburger Straße)的新猶太教堂1866落成,曾是德國最宏偉的猶太教堂,二戰中被燒毀,1995年重新修復。教堂的金色穹廬也是柏林的一大地標。
圖片來源: Renate Pelzl 這兩個互相伸開雙臂的人也許是柏林最新的地標。1999年,由美國雕塑家喬納森‧博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設計的這件30米高的作品落戶施普雷河畔。它位於克羅伊茨貝格(Kreuzberg)、弗里德里希海恩(Friedrichshain)和特雷普托(Treptow)三個區之間,象徵著城市的重新統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Schoening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