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日常生活中的種族主義並不罕見。問題是,這種種族主義現象有時難以明確界定。德國聯邦政府反歧視機構在眾多相關事件中表明態度,便顯得更為重要。
周五(1月12日),該機構負責人呂德斯(Christine Lüders)明確發出譴責:瑞典服飾品牌連鎖商H&M新近的一個廣告是"種族主義"。
攤上事的廣告
H&M的該廣告展示一名穿綠色連帽毛衣的黑膚色男孩,毛衣上印有 "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叢林中最酷的猴子)字樣,而"猴子"在形容非裔時帶有種族輕蔑的口吻。平壤在貶低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時,就曾稱歐巴馬"叢林中的猴子"。
本周五,呂德斯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廣告片表明,日常生活中對非裔族群的歧視何其根深蒂固。她強調指出,在德國目前也有類似現象。
本周伊始,相關廣告就已在網上引發強烈反響。多名藝術家和明星對這個著名時尚連鎖商的這一廣告表示憤怒。一些網民在網上呼籲抵制H&M。
H&M在全球共開設約4400家分店,雇員超過15萬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網上出現抵制 H&M 呼聲
加拿大歌手威肯(The Weeknd)甚至宣佈終止與H&M合作。威肯本名阿貝爾‧特斯法耶(Abel Tesfaye)。H&M總部已為這一廣告行動致歉,並撤下了引起爭議的圖片。
瑞典時尚品牌康采恩H&M在全球60個國家共開設約4400家分店,雇員超過15萬名。該企業市值100億歐元,時裝和裝飾品年經營額約為220億歐元。H&M現在是第三代。創建人是卡爾-約翰‧佩爾松(Karl-Johan Persson)。該家族擁有企業40%股權。
歐盟委員會委員、來自德國基民盟的政界人士厄廷格上周被爆料在漢堡的一個活動中使用了對中國人的歧視用語,引發各界抨擊。其實,在德語中,還有很多歧視特定種族的語匯。開口就是這些詞的人,不但沒教養,且有違法之虞。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arnand 德國普通民眾中,確實還有人經常使用這個歧視性的詞匯,針對的是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亞族群。早在19世紀,格林兄弟編撰《德語辭典》時,這個詞就已作為罵人詞匯被收錄。從前的西方人都習慣以寬臉、細眼的韃靼人形象來形容東亞的中國人等族群。有些人還會使用Reisfresser(猛吃大米的人)一詞來歧視中國人。
圖片來源: EMMANUEL DUNAND/AFP/Getty Images 這個詞如今被用來蔑稱來自南歐、中東、土耳其一帶的人,在難民危機之後更是喧囂於網路。該詞最初於19世紀出現時,可是個褒義詞:當年的德國水手驚嘆於來自南太平洋島國同行的出色航海技能,而在夏威夷語中,kanaka的意思就是「人」。後來,水手們甚至將Kanacke作為榮譽稱號,用來指稱一切技藝精湛的同行,不論他來自歐洲還是南太平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chulze 在波蘭語中,波蘭人將自己稱作Polak。而一些德國人則將這個詞與發音有些相近的Kanacke進行糅合,造出了一個專門用於罵波蘭人的詞匯。
圖片來源: Reuters 在2009年之前,這還是一個很平常的德語組合詞:戴頭巾的女孩。但在2009年,德國聯邦銀行董事薩拉金(Thilo Sarrazin)發表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言論:「那些靠這個國家生活、又不承認這個國家的人,不怎麼關心子女的教育,卻總是在不斷地製造新的頭巾妹。」在此之後,「頭巾妹」一詞就帶有了明顯的針對穆斯林女性的歧視色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Kastl 在拉丁語中,niger就是黑色的意思。如今,在許多西方語言中,這個詞都具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在當代德語中,可以用Afrikaner(非洲人)、Afrodeutsche(非洲裔德國人)來指稱黑色人種,並且避免種族歧視的嫌疑。(圖為一名安哥拉人正在柏林參加文化嘉年華活動)
圖片來源: DW/ D.Feijó 早在公元8世紀的古高地德語中,就已經有了Mōr一詞,該詞脫胎於拉丁語Maure,指生活在北非Mauretania地區(並非今天的毛裡塔尼亞)的深膚色人種。這個詞在歷史上一直就帶有歧視意味,在當代德語中,該詞的歧視色彩不亞於Neger。不過,Mohrkopf「黑人頭」、或是Negerkuss「黑鬼之吻」這兩個詞匯,雖然起初也來源於種族歧視,但在當代德語中卻能夠廣泛使用,誰願意同美味的巧克力甜點過不去呢?
圖片來源: Fotolia/Unbreakable 和歐洲各國人民一樣,德國人對鄰國也絕不會嘴下留情。由於法國人擁有吃青蛙的習慣,於是德國人就稱其為「食蛙族」。當然,鄰國對德國人也毫不留情,直呼「吃
啃馬鈴薯的」(Kartoffelfresser)。不過,和其他歧視詞匯相比,這些詞的歧視色彩不這麼強,因此一些德國人也很幽默地自嘲「我們吃馬鈴薯的」。
圖片來源: 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槍斃俄國佬、撞死法國佬、踩死英國佬、拍死日本佬」」 這是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奧地利士兵間流傳的順口溜:Jeder Schuss ein Russ, jeder Stoß ein Franzos, jeder Tritt ein Britt, jeder Klapps ein Japs. 和前一張圖中略帶詼諧意味的「食蛙族」不同,這句一個世紀前的順口溜絕對不應該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畢竟,這場戰爭造成了1600萬人喪生,是歐洲各國對種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最為深刻的教訓。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凝煉/王凡(法新社、《世界報》等)
使用我們的 App ,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 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 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