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校服:德國敏感話題

2006年5月10日

穿上校服就不再相互攀比了嗎?一樣的牛仔T恤證明人與人的平等嗎?放棄面紗象徵接受學校的價值觀嗎?有人說,校服會勾起納粹回憶。尋常的校服成了德國的敏感話題。

波茨坦布蘭登堡小學新生試穿校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

5月7 日,德國司法部長接受採訪,就穆斯林學生能否蒙頭紗上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建議德國學生著統一校服。這樣,不但穆斯林女學生的布卡〔穆斯林女性服裝〕被其取代,而且社會差異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正方意

乍一看,推行制服用處不小。首先,統一校服能取代宗教服裝,比如穆斯林少女的布卡;其次,攀比心理的生存土壤將被分崩離析。學生沒法再追求名師設計或是名廠製造,貧富學生間的妒嫉不平也將被瓦解。近年來,德國發生數起青少年「打劫」同學事件,正是因為犯罪青少年眼紅同學的名牌衣飾和鞋子。而大家穿上整齊劃一的服裝,家境貧寒的學生就無須在意其它人的品頭論足了。

校服還有助於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同學間團結友愛,矛盾衝突自然減少。當迎接外部挑戰時,團隊的力量更加強大。

反方看法

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儘管學校事務通常不由聯邦政府,而是由聯邦州決定,硬性規定學生著校服還是違背了憲法精神。在這裡,憲法精神具體指人格自由發展的權利。再者,由於曾經的納粹歷史背景,同其它國家相比,德國的制服話題更具其敏感性。

退一步說,哪怕略去勾起回憶的軍服設計因素,而以牛仔T恤為校服,也不一定能達到所謂縮小社會差異的目的。牛仔也有高低貴賤,青少年的拜物心理終究會枝繁葉茂。他們也追求最新款的手機、最酷的MP3或是換檔功能齊全的自行車,這些是不是通通得拿來禁止?而且德國實行半日製,學生放學後,接下來半天的著裝規定不規定?又該如何規定?

此外,對於校服有助於形成青少年對學校和集體的認同感這一說,反對者不以為然。認同感的培養,難道不是更應該從象徵學校的價值觀或日常行動中來?它可以是針對社會和文化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可以是所有學生參與的一項學校活動〔或許有些乏味〕,比如在主頁上展示共同的合作成果。然而,這一切離不開細致的工作、一對一的投入,不可一味求快。

最後談談對宗教服裝的取代:穆斯林布卡的背後掩藏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重要的是進行辯論。必須弄清楚,它同德國學校所傳達的男女平等以及人生自由的價值觀相左。不是讓學生表面同意套上牛仔T恤的校服,而是循循善誘使之心服口服才是要旨。否則,校服不過是遮蓋錯誤價值觀的面紗。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