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嚴批選項黨極右行為

2018年9月13日

德國聯邦政府如何對移民政策在國內導致的兩極化做出反應?梅克爾總理在議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言,要求守法而非感情用事。選項黨予以反駁。

Deutschland Bundestag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傳統的全民黨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右翼民粹主義者的民意支持率上升。過去數星期,極右暴力在大街上公開激化。這一局面也給聯邦議院的一般性辯論蒙上陰影。一般性辯論按傳統圍繞財政預算進行。梅克爾總理在發言時有意避免給辯論火上澆油。

她強調了法治的力量,並再度呼籲維護務實政治風格。她表示,準則不能被情緒所代替,這是法治國家的原則。為能落實這一點,梅克爾宣佈,將同相關各州磋商增加警官和法官事宜。

對極右主義毫不客氣

梅克爾強調指出,準則中便包括堅決打擊犯罪行為,同樣也包括基本法第一條"人的尊嚴不受侵犯",因此,國家不能允許"蔑視人類的示威",不能容忍追打、暴力、納粹口號或敵視外表不同的人。梅克爾說,"與基督徒和無神論者一樣,猶太人和穆斯林都屬於我們的社會",-這位總理此言意指肯尼茲发生的極右騷亂行為。數周以來,這一騷亂在德國引起輿論大嘩。

憲法保護局局長馬森的言論引發爭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ohn

作為事件後果之一,憲法保護局局長馬森(Hans-Georg Maaßen)成為爭議性人物。在接受採訪時,他對一個顯示了外國人在肯尼茲遭追打的影片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梅克爾本人未就此表態。在野黨陣營發出要求馬森辭職的呼聲。

周四(9月13日)在聯邦議院,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表達了對馬森的支持。他說,馬森周三在聯邦議院已經「全面地、令人信服地闡述了」其行為。

呼籲務實,反對民粹主義

梅克爾表示,在肯尼茲事件的討論中作不加區別的籠統表態,也屬於"感情用事"。這位基民盟主席稱,"對整個地區作籠統判決是錯誤的、完全不恰當的"。她此言隱射的是那些對薩克森州居民所作的貶低性評論。疑似暴力行為者犯有前科卻未能按規定被驅逐出境,很多民眾憤怒不已,梅克爾在講話中對此表示理解。她指出,國家知道自己的任務,會消除相關弊端。她特意提及了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基社盟籍)的移民計劃。

德國另類選擇黨的主席高蘭指責梅克爾罔顧現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移民是最大挑戰"

移民在德國政治中處於何種中心地位,這在一般性辯論中顯露無遺。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曾稱移民是"問題之母"。聯邦議院中的最大在野黨  -- 德國另類選擇黨的主席高蘭(Alexander Gauland)在發言時指控梅克爾罔顧現實,難以勝任所擔任的職務。有關移民政策,選項黨要求採取"閉關鎖國"的做法。

梅克爾總理予以反駁,同時強調了她認為是正確的道路。她表示,移民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大於曾有過的金融危機和歐元危機,-而且涉及整個歐洲。她警告說,僅以一國之力難以應對這一挑戰。她指出,在處理移民問題上的歐洲團結問題是歐盟的一個硬傷,目前還無解決方案。她強調,"德國願意加入團結行列"。

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澤霍費爾:與義大利達成回收難民協議

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稱,繼與西班牙和希臘達成有關回收特定難民的協議後,德國也與義大利達成了相關協議。

此類協議是大聯合政府一項妥協的組成部分。隨著達成這一妥協,今年7月初,基民盟和基社盟之間有關在邊界線上即遣返難民的爭議暫告結束。所涉難民指的是在德國-奧地利邊界線上截住的、此前已在其它國家提交過庇護申請的人士。

前社民黨主席舒爾茨指責高蘭,使用"法西斯主義手段"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社民黨指控搞"法西斯主義"

參與大聯合政府的社民黨在議會辯論中嚴厲攻擊了選項黨。前社民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前黨主席舒爾茨(Martin Schulz)請求發言,並指責高蘭,使用"法西斯主義手段"。他表示,將事情縮減至唯一一個議題,這是一種盡人皆知的手法。他指出,稱移民要替所有一切負責,類似的做法在德國現代史上是已經有過的。這一說法顯然影射選項黨採取納粹手法。他說,高蘭屬於德國史裡面的"屎堆"。

另一名社民黨人卡爾斯(Johannes Kahrs)在抨擊選項黨時的聲調及內容也和舒爾茨一樣不同尋常。他以選項黨為方向說,"這個議會裡的極右人士令人惡心","仇恨使人變得醜陋,您不妨瞅瞅鏡子"。選項黨議員們因此一度集體離開議會大廳。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社民黨和選項黨目前的選民支持率不相上下。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會有這樣的攻擊。無論如何,兩極分化現象已進入了聯邦議院。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