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會改變德國對華關係嗎?

採訪者:瀟陽2006年5月20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首次訪華之際,德國之聲中文線上電話採訪了德國波鴻大學東亞問題研究所辜學武教授。辜教授認為,梅克爾不大會對德國的對華政策進行實質性的改變。下面是採訪全文:

德中關係目前很好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德國之聲:梅克爾自去年11月出任德國總理後,對德國的外交政策做了哪些調整?

辜學武:梅克爾是否會改變德國對華外交政策,主要取決於她的外交政策的新的佈局:即三環的戰略佈局。第一環的核心是歐洲,第二環是跨大西洋的戰略關係,第三環是亞太地區和俄羅斯。她的第一環的佈局在上台之後就做了,上台兩個月後就訪問了法國和波蘭,第二環佈局通過對美國的訪問也基本完成了,第三站是北京和亞太地區。

德國之聲:那麼預計梅克爾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會有多少改變?

辜學武: 她對會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作出一些修正。施羅德外交政策最大的弱點就是把什麼東西都強調得非常過分,有點激進,梅克爾就是要糾錯,糾偏。譬如說施羅德時期特別反美,特別熱衷於跟俄羅斯的外交關係,施羅德對中國也表現出過分熱情,不持任何批評態度。梅克爾的外交政策將會更中庸,平衡,在三環佈局中凸顯德國的中央大國地位。從這一角度看,她會對德國對華政策糾偏,但不會對它做出實質改變。

德國之聲:如果梅克爾會像某些德語媒體估計的那樣對中國人權問題提出公開的嚴厲批評,中國政府會通過經濟手段來作出報復性的反應嗎?

辜學武:她在第一環幾乎不會批評其戰略夥伴,在第二環之內,對美國和一些跨大西洋國家,她會稍微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但是沒有太響的批評聲音。對第三環的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政治和戰略意義不是太重要、但是經濟上非常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國家,她會表現出一種非常靈活的姿態。她一方面會主動強調跟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會對這些國家的一些讓她不太滿意的地方進行抨擊。為什麼呢?她能夠為此付出代價。這樣做會顯出她對三環的區別,同時也在國內的輿論界開脫自己的責任。

相對於美國和一些其它國家,德國對中國的人權批評一直是口氣比較緩和和婉轉。她不大會像美國那樣對中國的人權進行猛烈的抨擊。她會把人權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以顯出她與施羅德的不同。除了經濟利益,德國在外交政策的很多方面都要求助於中國。譬如說伊朗核問題,它對德國是一個安全問題,而對美國是一個全球防擴散的問題。如果伊朗擁有核武器,它將直接嚴重威脅包括德國在內的中歐的安全。沒有中國的參與,德國的致力於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很難實現。伊朗問題上,以前的德法英三駕馬車已經出現分裂,英法跟著美國跑了,德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夥伴只有中國和俄羅斯了。

我猜想,梅克爾只會提到人權個問題,但她不會是真的想改善中國的人權,而是出於德國國內的輿論和的壓力,因為德國社會對中國人權狀況的不滿程度是相當高的。

德國之聲:中國政府似乎已經習慣了來自西方的人權批評,不再像以前那樣反應過激了,是嗎?

辜學武: 中國政府的確已經習慣西方的人權批評,以前中國領導人不熟悉西方的政治結構,對西方的批評感到特別不舒服。現在中國政府也知道有些西方政治家的人權批評是半心半意的和走過場,因此對這些批評的反應也不再是暴跳如雷,反應過度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政府本身也有興趣,也有利益來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政府和西方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中國政府在改善本國人權狀況的同時,它不願意或者說還沒有能力達到西方的標準,它就是慢幾拍。可能私下裡,中國的某些領導人甚至會認為外國人批評的就是對的,但又不好在公開場合承認,這也是一個面子問題。中國政府現在力爭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大國的領導角色,它本身也有需求來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人權問題不會更多地妨礙中德關係的發展,因為兩國的雙邊關係已經非常成熟了。

總的來說,因為中國在梅克爾外交戰略佈局中的三環地位,如果因為一環二環上的利益需求,要迫使德國放棄三環的利益的話,有可能出現德國更傾向於歐洲和美國的利益,來對中國做出一些不利的決定。但目前還看不出有跡象表明梅克爾對華政策有重大調整。除了一些形式上的風格上的可能的調整,梅克爾不會對中國政策做出太大的調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