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楊達:日軍戰略思想落後,失敗在所難免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8月17日

香港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先生應德國之聲邀請撰寫的紀念東亞地區二戰結束60周年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即軍事戰略。楊先生認為,日本在二戰中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戰略思想落後。

伏爾加格勒(史達林格勒)戰場上的坦克圖片來源: AP

第二次世界大戰無可置疑的是二十世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而且最為後人從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的武裝衝突。科技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改變一場戰爭的模式、性質及其相關戰略略思想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國於二十世紀前半期在機械工業、航空科技、動力系統和通訊器材等方面的飛速發展,使二戰成為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戰爭。

曾有人指出,軍事家老是計劃著打一場已過去了的戰爭。在二戰爆發以前,的確有很多戰略家仍未能充份瞭解科技已經徹底改變了他們熟識的戰爭模式,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未來的戰爭跟剛過去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差不多,所以他們忽略裝甲部隊在地面戰爭的作用,堅持坦克只不過是支援步兵作戰的輔助工具;在上述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如法國、日本和義大利等國將資源放在研製速度慢而且火力弱的輕型坦克上,結果這些國家都在後來的陸戰過程中作為不大,因為裝甲部隊才是地面戰場的主角。正因如此,每當人們提起二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陸軍將領時,蘇聯的朱可夫、美國的巴頓和德國的隆美爾的名字總離不開歐洲和北非戰線上行動勢如破竹的裝甲部隊,他們是地面戰場上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

在海戰方面,軍事大國鐘情的是主力艦。事實上,配備大口徑火炮且噸位巨大的主力艦是軍事大國的象徵,二十、三十年代先後在華盛頓和倫敦舉行的裁軍會議對當時世界五大海軍強國擁有的主力艦尤其關注,並規定各海軍應得的噸位比例,可見主力艦在時人眼中的地位有如今日的核子武器,慚界定誰是軍事強國的重要標準。可是,主力艦在二戰時期的作用有限,並最終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永遠走進歷史;航空母艦和戰機才是海戰的主旋律。

本年八月十五日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美日兩國的航空母艦和戰機的對抗是長達三年多的太平洋戰爭中最為軍事史學家關注的課題。遼闊的太平洋為發展海軍航空兵締造必要的條件,美日因而比其它軍事大國更注重建造航空母艦和相關的武器系統。筆者感到,海軍航空兵在戰時日本海軍的地位雖然極為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卻不一定得到海軍領導層完全的肯定。回顧太平洋戰爭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海軍航空兵在日本海軍的戰略考慮中一直面對一個十分矛盾的情況:海軍當局無疑在建設航空兵力上投放巨量資源,而強大、裝備精良的海軍航空兵是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一糸列戰術勝利的基本原因,不過,不少海軍上層份子始終對戰列艦唸唸不忘,堅持大型水面艦隻以火炮和魚雷為主要武器與敵交鋒才是海戰的正途。這個落伍的戰略觀念似乎維持至戰爭最後一天仍未消失。日本固然不可能在一塲持久消耗戰中擊敗比她強大的美國;從軍事角度看,未能充份利用海軍航空兵也是該國徹底失敗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因素。

日本海軍為建設其海軍航空兵不遺餘力,多年間積極建造航母、研製艦載和陸基戰機,並培養優秀的飛行員。於1922年建成的」鳳翔」號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作為航母的軍艦;眾所周知,如」赤城」、」加賀」、」飛龍」、」蒼龍」等都是一度雄視太平洋的名艦。日本的陸海軍分別擁有自己的航空部隊,但海軍航空兵無論在軟件硬體兩方面都是比較優秀的:機動性和續航力極強的零式戰鬥機(A6M)至今仍被公認為日本航空工業的代表作,甚至有人相信,若果日本海軍沒有如零式那樣性能超卓的戰鬥機,該國根本不會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較少人注意的是日海軍在建立戰略轟炸力量上的努力。山本五十六於1932年出任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門的首長,在關心海軍航空戰力的山本的指導下,陸上攻擊機(陸攻)的概念應運而生。簡言之,陸攻機是一種從陸上基地出發、裝備多於一台發動機、續航力強而且可攜帶炸彈和魚雷的軍機。陸攻機的引進使日本海軍成為二戰時期唯一掌握戰略轟炸力量的海軍,三菱生產的九六式陸攻機(G3M)和一式陸攻機(G4M)是海軍攻擊力量的骨幹,前者還有一種民用型的變體,其中一架於1939年得到每日新聞>的贊助,進行連續194小時、飛行32,850英裡的環球飛行。

日軍憑著其海軍航空兵的戰力,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實現了意想不到的戰果:從偷襲珍珠港、馬來亞海戰至支援地面部隊在南洋諸島的登陸行動,海軍航空兵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傳統海軍艦隻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戰果是擊潰英美荷澳四國聯軍的泗水海戰,但這次海戰的主角是巡洋艦和驅逐艦,海軍大員們至愛的戰列艦始終沒有表現機會。

儘管海軍航空兵的作用有目共睹,對充滿貴族風氣、死抱傳統思維而且內部派系林立的日本海軍而言,戰列艦才是決定海戰勝負的核心力量,不懂海軍航空的軍官一直把持著指揮崗位,他們在技術水準上的落後和工作態度上的自滿是日軍經歷開戰初期的短暫優勢後迅速失敗的重要因素。1942年6月初發生的美日中途島戰役是標誌著盟軍從戰略被動轉為戰略主動的轉捩點,有關中途島戰役過程的記載已有很多,筆者不打算在這裡詳細覆述,需要指出的是,這場導致盡收日本海軍航空兵力精華的第一航空戰隊在一天之內覆滅的大戰,完完全全地反映了傳統指戰人員的種種不足。

美軍情報當局從一開始已經掌握了日軍戰略意圖不說,委任年邁的水雷軍官南雲中將作為第一航空戰隊司令長官並帶領艦隊執行重要戰役是不恰當的,更奇怪的是一向以瞭解海軍航空兵力自居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竟容許一些迷信巨艦大炮主義的參謀人員負責設計中途島作戰計劃,更加是一個不合理的決定。在戰役期間,山本自己率領大批戰列艦航行在南雲部隊300海浬之後,除了希望跟美艦以傳統方式決戰外,根本沒有什麼作用。

在緊張的戰鬥過程中,滿佈外行軍官的南雲部隊司令部一片混亂:先後兩次臨時接到訊息而下令艦上戰機進行極其危險的更換武裝作業,有違聯合艦隊在任何情形下不得轉換武器攻擊敵艦之外的目標的命令;又將時間浪費於先收容從中途島上空回來的第一攻擊波機隊,結果美軍抓著航母作戰上最脆弱的時刻,即更換武裝和飛機升降的時候,給日軍殺過措手不及,亦同時改寫了歷史。

在戰爭史上,能夠掌握適用於一個特定時代的戰法和裝備的軍隊往往就是勝利者;日軍不能掌握航空作戰的要領,早已寫下失敗的伏筆。

(楊達)

作者簡介

楊達先生

楊達,加拿大西門.弗雷澤大學畢業,主修國際關係及比較政治,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歐洲文獻中心主任,兼任中歐研究計劃統籌。研究範圍包括國際關係、戰略研究、當代恐怖主義以及中東、中亞和東南亞政治。

作品散見於香港太陽報>國際漫談專欄,其它近作有從九一一事件和美伊戰爭看兩年以來世界局勢的變化>(2003)、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政治影響力>(2004)等。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