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櫻花之爭:是恥還是花?

亞思明綜述2006年4月20日

櫻花在春天盛開,然後在風中墜落。日本人稱之為「花吹雪」。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粉白淒美的日本國花竟然在武漢大學櫻花節引發了一場關於「是恥還是花」的爭論。

日本美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落櫻繽紛

櫻花栽培盛於日本,但源於中國。有日本學者認為,「櫻花是從中國引進梅花時夾帶到日本的」。這些堆雲疊雪的花朵開時熱烈,落時繽紛,短暫的絢爛之後,便隨即宣告生命的終結,恣意盡情,決不貪生,高雅剛烈的氣質深得日本人的喜愛,因此,櫻花在日本受到廣泛重視,乃至被定為「國花」,和富士山一樣,成為了日本國的象徵:「欲問大和魂何在?且看野櫻向陽開。」

日本人走到哪裡,就將櫻花種到哪裡,並常以此為禮物贈給友邦。根據歷史記載,1939年前後,侵華日軍從本國引來櫻花樹苗栽植於風景秀麗的武漢大學校園,旨在緩解療傷養病的大批日本官兵的思鄉之情,同時也懷有炫耀武功 和長期佔領之意。這便是今日聞名遐邇的武大櫻花的起源。

國恥難忘

他在叢中笑圖片來源: AP

櫻花雖美,但國恥難忘。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賞花時節,反日的愛國憤青在國內一門戶網站的觀點交鋒欄目裡指出:武大的櫻花正是侵華的罪證。「那裡的櫻花,是為了慰問日本士兵,鼓舞他們的士氣,以望其為繼續侵略而努力。所以不能成為全國人民追逐、仰慕的對象。」

而反對這種觀點的網友則辯解說,草木本無心,「這些櫻花雖然的確是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耀武揚威的產物,但它們本身是無罪的;人們之所以會欣賞它,喜歡它,完全是因為它自身的美麗。單純的藝術欣賞和民族仇恨的情緒,實在不應強扯在一起。」

恨烏及屋

不知應該是「愛屋及烏」,還是「恨烏及屋」,關於櫻花引發的爭議在歷史上早有前車之鑑。日本戰敗投降後,到了1949年初,就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而當時駐守武漢的國民黨將領張軫師長表示,武漢大學是座寶庫,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

也有人認為,早年日軍栽培的櫻樹林之所以歷經枯榮興衰,依舊花叢爛漫,枝繁葉茂,與愛花之人周恩來的熱切關注脫不開干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1000株大山櫻,周恩來總理將其中50株轉贈給武漢大學。

曾經東渡日本留學的周恩來早與櫻花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在日本京都西北嵐山山麓的龜山公園,還豎立著周恩來詩碑,上面鐫刻著廖承志書寫的周恩來所作《雨中嵐山》。詩碑面向嵐山和大堰川水,四周樹木相圍,碑後便是繁茂的日本櫻花樹。東京都八王子市的創價大學內也有一片櫻花林,名為「周櫻」。

依舊飄搖

櫻花不識人間恩怨,依舊迎風爛漫飄搖。一位自稱武大學生的網民表示,日本人種下的這批櫻花,其實不失為國恥教育的好素材,當年武大的周鯁生、李達等諸位校長對之均未砍伐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櫻花該斬還是該留?網上口水仗絲毫沒有影響遊人奔赴香雪海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在賞櫻高峰期間,一天進出珞珈山觀看武大櫻花的人次超過10萬,整個櫻花節期間的遊客人數超過百萬。按照10元每張的門票價格,這對於武漢大學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進項。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