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何時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2006年2月6日

上周周末,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在維也納與歐盟輪值主席、奧地利外交部長普拉斯尼克女士商談中國與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問題。奧地利的新聞報就此寫道:

李肇星2月3日在維也納會見歐盟輪值主席、奧地利外交部長普拉斯尼克女士圖片來源: AP

「結束這一制裁必須歐盟各國一致做出決定才行。由於中國威脅台灣、也因為堅決反對結束禁運的美國施加壓力,這項決定至今無法做出,但以法國為首的若干歐盟國家現在迫切要求盡快結束對中國的制裁。歐盟處於兩難境地:如果取消禁運,與美國的關係注定要陷入危機。作為歐盟美國峰會的東道國,奧地利想避免出現這樣的局面,所以觀察家們不排除維也納將把這一棘手問題推給芬蘭擔任輪值主席時處理的可能性。

人權問題不會成為歐中會談的話題。歐洲改革中心智庫的專家們認為,武器禁運問題證明,在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問題上,歐盟難以進行『戰略思維』。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中國問題專家莫勒說:歐盟沒有統一的戰略,商業和經濟話題主宰了歐中關係,政治話題幾乎不起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歐盟外交政策人士遲遲不批評北京的人權政策。中國外交部長訪問維也納時,人權也不會成為話題。」

此前,李肇星訪問了非洲數國,並表示支持非洲獲得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世界報認為,中國的非洲外交目的在於獲取非洲能源:

「由於中國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場上的礦石、金屬和石油價格大幅上漲。這樣,如塞內加爾和象牙海岸等過去認為不合算的較小儲油區也引起了興趣。中國的長期戰略是,以入股或建設輸油管、煉油廠、港口等形式向這些國家投入數十或數百億美元的資金。

由於西方在非洲幾乎不向石油以外的行業投資,中國的投入受到了許多非洲國家政府的熱忱歡迎,但非洲居民對此並不那麼興奮。北京把九億人口的非洲視為中國廉價紡織品和電器的銷售市場。去年,中非貿易達到350億美元的最高水準。有人說,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破壞了非洲本國的經濟。民主化和人權更受不到關心,與西方不同,中國不把透明度和反腐敗作為投資條件。這樣的『主權原則』有利於雙方:如蘇丹把石油收入的一部分用來購買武器,而且樂於在中國購買,北京則在聯合國安理會阻止對喀什穆的制裁。對辛巴威及其獨裁者穆加貝,中國也給以保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