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峰會要延期 疫情之外有隱情?

2020年6月5日

本周三晚間,歐盟與中國就原定9月舉行的歐中峰會延期事宜達成共識,對外稱純粹是出於疫情因素。但是,歐洲以及中國疫情都在趨緩,經濟也在逐漸重啟。外界不禁猜測,延期是不是另有隱情?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今年下半年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原定的重頭戲就是9月在萊比錫召開的歐中峰會,27個成員國領導人將首次與到訪的中國領導人齊聚一堂,一同商定今後幾十年的歐中關係發展方針,並且簽署對雙方經濟界都至關重要的歐中投資協議。

但是,周三夜間(6月3日),德國總理府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寥寥數語地表示,鑑於當前疫情的總體形勢,峰會不得不延期。不論是德國政府還是歐盟方面都沒有明確新的峰會日期,甚至於是否還會在德國任輪值主席國期間舉辦也不明朗。

峰會延期的消息,讓外界猜測紛紛。畢竟,大部分歐盟國家的疫情都在放緩,疫情管控措施逐步解除,遭受重創的經濟亟待重啟。幾乎全歐洲的旅遊業都在摩拳擦掌期待暑期旺季,在這一背景下,又能有多充分的理由認為,三個月的時間不足以確保如此重要的峰會在疫情相當平穩的德國順利舉辦?

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組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圖片來源: DW/D. Dobrić

香港問題撼動歐中關係?

就在一周前,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了一項決議,計劃繞過香港立法會,直接將港版《國安法》置入《基本法》附件三。這一立法行動被認為是"一國兩制"的喪鐘,在進一步加劇了中美對立的同時,也影響到了歐中關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 Fontelles)等布魯塞爾高官都對此表示了深切憂慮,並暗示歐盟可能需要以更強硬的姿態面對中國。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組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歐盟應當像英國那樣保護香港民主派人士;他認為,峰會延期並非只是出於疫情因素。

曾任德國駐華大使的德國常駐歐盟代表柯慕賢(Michael Clauß)則在周四(6月4日)對外強調,歐中峰會延期"絕無政治因素",純粹是"出於疫情考量"。

包瑞翰則反駁說,在歐中投資協議、氣候保護協作方面,雙方在9月前恐怕都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一場沒有實質內容的峰會將十分令人尷尬。"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學者巴爾金

坐等美國大選結果?

不過,峰會延期可能並不完全取決於歐中雙方,第三方因素----美國也十分重要。許多歐洲領導人或許都在暗暗期望公開仇視歐盟的川普连任失敗,讓更加重視歐美傳統關係的民主黨人拜登(Joe Biden)上台。

如果歐中峰會按原計劃在9月中旬舉辦,川普在11月大選之前就有可能將其當作攻訐歐盟過分親中的把柄。畢竟,梅克爾在上星期剛剛以疫情為由婉拒了親赴華盛頓出席西方七國集團(G7)峰會的邀請。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巴爾金(Noah Barkin)認為,美國大選的結果將對歐盟對華戰略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川普成功連任,歐洲就有可能尋求對沖風險,試圖與中國保持親密關係。而如果歐洲能夠確信美國依然是盟友,歐洲則有可能更傾向於抵禦中國。"

歐中關係的長期挑戰

當然,不論是誰執掌白宮,歐中關係的挑戰始終存在。自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東歐國家紛紛通過"17+1"等平台建立與中國的緊密經貿關係,甚至連歐盟第三大經濟體義大利都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意向書。現供職於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的前法國國防部對華戰略顧問羅蘭(Nadège Rolland)認為,這是北京用於分裂歐洲的楔子,"對於部分國家而言,北京給出的經濟機遇至關重要,因此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決策將會有巨大影響力。"

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副組長包瑞翰則進一步指出,不僅僅是那些經濟困難的成員國才會阻撓歐洲採取更為強硬的對華立場,德國等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也會面臨複雜的局面:"相比歐洲鄰國,德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性要大得多。"

不容拖延的戰略問題

在一場可能即將到來的新冷戰中,歐盟被夾在了棘手的傳統盟友美國與富有攻擊性的新興大國中國之間,同時還面臨著巨大的內部分歧。在這一背景下,借著疫情推遲可能引起巨大爭議的歐中峰會也並不令人太意外。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巴爾金指出,不論峰會是否舉行、何時舉行,歐中關係裡的許多問題都是不容迴避的。"我認為,明年歐盟就必須坐下來好好想一想對華戰略問題。" 歐洲議員包瑞翰則強調,德國有責任在超越經濟利益的層面上思索對華戰略:"歐中經濟利益不能犧牲歐洲共同價值觀,綏靖政策得不償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