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元國家考慮減免希臘債務

2012年11月16日

歐洲人首次考慮為希臘贈送數百億資金,否則難以彌補該國的巨大財政漏洞。歐元區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就此產生爭議。

Luxembourg's Prime Minister Jean-Claude Juncker, center, walks with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Hollande during a round table meeting at an EU Summit in Brussels on Thursday, June 28, 2012. European leaders gathering Thursday in Brussels are set to sign off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but expectations of a breakthrough on the pooling of debt have fallen by the wayside. (Foto:Geert Vanden Wijngaert/AP/dapd)
歐盟首腦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儘管採取了許多改革和緊縮措施,但是仍不足以填補希臘的財政漏洞。該國的經濟萎縮如此之快,政府的節約措施只是杯水車薪。

歐元區國家,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組成的"三駕馬車"因此決定再給希臘2年的時間。也就是希臘可以拖延到2016年達到當年財政新增赤字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3%的標準。

330億歐元虧空

但是推遲達標年限之後,隨之出現了一個近330億歐元的新的財政虧空。現在,歐元區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為如何填補這一財政漏洞發生爭執。歐元區國家願意為希臘提供更多的貸款或者進行擔保。這樣做暫先不會有何風險。捐助國政府可以繼續安撫選民說,救助希臘不會動用稅款,希臘也將會償還所有貸款。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不支持這項解決方案。因為提供新的貸款等於增加希臘的債務,而希臘必須最終減少債務。按照計劃,到2020年,希臘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必須從目前的180%減少到120%。

繼續留以時間餘地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維爾納‧辛(Hans-Werner Sinn)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的有關希臘債務承受能力的報告不可信。希臘不可能按期達到120%的最低上限。由於失去競爭力,其債務不斷增加,經濟繼續縮水。"

歐元集團主席讓 - 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希望再多給希臘2年時間,延長到2022年。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總裁 IMF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強烈反對。位於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前副所長,經濟學教授朗漢默(Rolf Langhammer)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不光是歐洲國家,而且也有許多新興工業國家。"他說,"這些國家仍然清晰地記得,當他們陷於經濟困境時,國際貨幣基金IMF曾強加給他們的苛刻條件。"因此,昔日國際貨幣基金的債務人現在不願意看到對相對富裕的歐洲採用不同的標準。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為什麼態度強硬的原因。

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圖片來源: Reuters
容克和薩馬拉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第二次債務重組

拉加德敦促歐元區各國政府,減免希臘的部分債務。到目前為止,只有私人債權人放棄了自己的部分資金。下一個該輪到歐元區國家進行債務重組。但是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對此堅決進行抵制。他說,德國和其他大多數歐元區國家的法律不允許任意減免債務。

朔伊布勒之所以堅決反對減免希臘的債務,是因為人們因此可以看到,為支持希臘政府動用了多少個億的稅款。他說:"我們應該專注於其他的解決方案。"朔伊布勒因此建議,要求希臘為已經批准發放的貸款償付較低的利息。

梅克爾在布魯塞爾圖片來源: AP


再次妥協?

無論是達成何種解決方案,都必須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同意。否則,就不能為希臘支付下一筆援助。經濟學教授朗漢默期待著能夠達成政治妥協。他說, "我們不會讓希臘衰亡,將繼續給希臘更多的時間。"慕尼黑經濟研究所所長維爾納‧辛也表示,"沒有人願意在自己的客戶或者自己的納稅人面前承認,他擔當了很大風險。"在他看來,雙方都忽略了希臘缺乏競爭力這一根本問題。 "為了重新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希臘必須節省30%至40%的開支。"

由於僅通過緊縮措施並不能恢復希臘的競爭力,因此維爾納‧辛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減免希臘債務,然後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作者: Andreas Becker 編譯:李京慧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