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德新社援引專家報導,在2016年陷入失控的中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預計將在數周之內部分墜落回地球。周一,歐洲航天局(ESA)的航天技術專家克拉格(Holger Krag)在達姆施塔特表示:"我們預計應該在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的某個時候,該飛行器將會進入大氣層。"
不過他強調,這一總重約8.5噸的飛行器在墜落時砸到地面設施或人員的幾率非常非常小,德國或奧地利受到影響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完全排除。
克拉格表示,"從北緯43度到南緯43度之間所有經度的地區",都有可能是飛行器碎片墜落的地方。理論上講,所有的大洲--除了南極洲之外--和所有的大洋都有可能"被砸中"。"在這個範圍內,任何地區遭遇碎片墜落的幾率都是均等的。"這位專家強調,由於該地域內有著大片的水域和沙漠,所以"天宮一號"在墜落後是否真的"有跡可尋"還很難說。
"況且它也不是一整塊從天上掉下來砸在一個地方,而是分散墜落在大約方圓1000到1200公里的區域內",克拉格強調。
到底是不是失控?
中國官方媒體本月初對所謂"外媒炒作"關於"天宮一號"失控、"可能撞向地球"、"造成安全威脅"的消息予以了反駁。據《科技日報》援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指出,中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預計在今年上半年"讓它墜落"。該報還指出,關於天宮一號失控的說法"毫無依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至今"仍定期發布其軌道狀態"。
據悉,對於退役的近地軌道大型航天器,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讓其受控墜落到南太平洋一處遠離大陸的深海區,那裡被稱為"航天器墳場"。
延伸閱讀:「天宮」何時墜地球?航天局自己也說不準
去年10月,美國之音曾援引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稱,導致天宮一號失控的原因是中國方面的一個失誤。
歐洲航天局的克拉格指出,天宮一號墜落地球的確切時間無法預測,因為該目標飛行器一天之內會圍繞地球飛行16圈。8.5噸重的天宮一號在進入大氣層之前預計大部分會燒毀,可能還會剩下大約1.5到3.5噸的殘骸,"它不會是一整塊,而是碎成很多塊"。據這位專家介紹,每年平均都會有總重70到80噸的航天廢棄物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墜落到地球上,其中每三四年就會有一次像天宮一號這樣比較大塊頭的退役飛行器殘骸墜毀。
中國的太空雄心
2011年9月,中國將天宮一號發射進入太空,該目標飛行器在服役期間與"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完成了六次對接。2016年,天宮二號也開始在太空中服役,可供兩名航天員在其中工作,可工作的持續時間也比天宮一號更長。天宮二號的續航能力也更強。
天宮系列目標飛行器主要是服務於中國建立空間站的準備工作。北京計劃在2022年建成自己的太空空間站。如果現有的國際空間站(ISS)按照預期時間在2024年退役,那麼中國將會是唯一一個在太空設有長期性空間站的國家。不過中國的空間站總重僅60噸左右,規模遠小於現有的國際空間站(240噸)。
雨涵/安靜(德新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了《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回顧了過去5年取得的成就,並對未來5年進行展望。其中透露中國計劃在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發射首枚火星探測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12月27日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著陸並采樣返回、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任何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著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而在月球的正面,已經有許多各國的探測器甚至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圖為跟隨嫦娥3號一同登上月球的中國第一艘月球車—玉兔號的模型。玉兔號在月球表面工作972天後,已於2016年7月31日晚停止工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也再次提及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計劃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並表示此後還要開展火星采樣返回的關鍵技術攻關——人類至今沒有任何航天器從火星返回地球。這是2016年8月公佈的中國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外觀設計構型圖。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在2020年發射的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中,還將攜帶一台火星車。按照設計,火星探測器還將攜帶13台科研載荷,其中包括火星全球遙感相機、火星地表下探測雷達等設備。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除了火星和月球,白皮書中還提到要在今後五年內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繫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訊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圖為木星及其衛星。
圖片來源: NASA/JPL/DLR而在運載火箭方面,中國同樣也雄心勃勃。白皮書中計劃,今後五年內,將展開重型運載火箭工程。迄今為止最重的中國火箭長征5號已於今年11月從海南文昌發射, 其發射重量超過800噸。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值得注意的是,用於發射重型航天器的海南文昌發射場已經於今年6月投入使用。圖為今年6月從該基地首飛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7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Y. Jun令人驚訝的是,白皮書對載人航天只是寥寥數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製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營運;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圖為今年10月神舟11號載人飛船與天宮2號實驗室對接的合成照片。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Xinhua/Q. Zhendong不過,白皮書中花了較多筆墨描寫了過去5年中載人航天領域的成就,稱「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圖為10月17日,即將搭乘神舟11號開始太空旅程之前,兩名太空人陳東和景海鵬(右)向歡送人群揮手致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在過去五年間,中國還先後將兩名女性太空人送入太空:劉洋與王亞平(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還提到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表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中國原本計劃在導航系統上與歐洲合作,共同開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圖)。然而,由於歐洲各國之間協調不暢,項目進展緩慢,導致中國決定「單干」。不過,在27日公佈的白皮書中,中國方面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航天合作,並且提到中國與歐洲已經簽署了《2015-2020年中歐航天合作大綱》。
圖片來源: 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