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人工智慧法首階段上路 禁以AI給人分類

2025年2月2日

去年歐盟通過的《人工智慧法》是第一部規範人工智慧應用的跨國立法,其首批規定於今年2月生效。根據新法規,以人工智慧進行分類評比或是人臉識別都是被禁止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歐盟《人工智慧法》是第一部規範人工智慧應用的跨國立法
歐盟《人工智慧法》是第一部規範人工智慧應用的跨國立法圖片來源: Dado Ruvic/Illustration/File Photo/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去年五月通過了規範人工智慧(AI)應用的《人工智慧法》,采分階段實施,其中一部分規定自本月開始生效,預計整部法律將於2027年8月正式生效。根據歐盟的說法,新法規的目的不僅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也希望能確保用戶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慧。

自本周日(2月2日)起,開發或使用人工智慧的公司必須評估其系統的風險水準,並採取適當措施滿足法律要求。用於高風險領域的人工智慧系統必須滿足各種標準,包括透明度、準確性、網路安全和訓練數據品質。

監管人工智慧意味著什麼?

02:2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禁止以AI進行社會分類

新規要求此類系統在進入歐盟市場必須獲得監管機構的認證批准,系統提供商也必須保留某些技術文檔以供審計。歐盟的「人工智慧辦公室」將監督整個歐盟區的執法工作。

其他規定還包括:禁止使用人工智慧程序評估社會行為,即不可借著人工智慧技術對人們進行分類評比,並以此進行獎勵或懲罰。

保留例外情況

另外,原則上也不允許通過公共場所監控錄像進行人臉識別。但也有例外:應允許警察和其他安全機構使用這種技術作為某些罪行的調查手段,如人口販賣和恐怖主義等。除此之外,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包含圖像、聲音或文本等也必須進行標記,以防止誤導性深度偽造材料。

人工智慧法原則上不允許通過公共場所監控錄像進行人臉識別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根據《人工智慧法》規定,將人工智慧系統用於特定禁止用途的最高罰款為3500萬歐元,或公司年收入的7%。而向監管機構提供不正確訊息的最高罰款可達公司年收入1.5%。

歐盟表示,採用人工智慧系統具有「帶來社會效益、經濟增長和增強歐盟創新和全球競爭力的巨大潛力」;但同時也會產生「與用戶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基本權利)相關的新風險」。歐盟警告,目前廣泛使用的某些強大人工智慧模型「甚至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

行業代表擔心機密外洩

不過,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周五發布的一篇文章寫道,歐盟的《人工智慧法》進展沒有想像中順利。文章提到,人工智慧辦公室正在起草一份業務守則,其中概述了合規的實用指南。然而一些利益相關者認為,保留給他們提供反饋的時間過於緊迫。

此外,部分行業代表也質疑:人工智慧開發者是否真有必要向第三方評估者開放他們的模型。業務守則中還規範,開發者需要提供有關其訓練數據的詳細訊息,包括數據是否合法獲取。作者拉格克蘭茨(Oona Lagercrantz)指出,這讓一些公司擔心商業機密可能受到威脅,而且歐盟對合法獲取數據的定義也存在爭議。

協助打擊犯罪、數據隱私新考驗 AI能讓治安更安全?

03:4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新社、歐洲政策分析中心)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