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中國:既是對手也是夥伴
2020年6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有句老話說:寧可讓人嫉妒,不要讓人同情。無論是柏林,還是布魯塞爾都很清楚,要想讓亞洲強國對歐洲少一點同情,多一點敬重,有一點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歐盟27個國家不要各自為政,而是要團結一致,發出共同的聲音來。
基民盟總理候選人呂特根( Norbert Röttgen)在接受德國電視一台採訪時曾表示:"我們歐盟內部總是不大能統一意見,這是我們的一個軟肋。"柏林自由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 Eberhard Sandschneider)也批評說,北京對歐盟採取的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而且是屢試不爽,頻頻奏效。"每個國家都為了得到自己的一點好處而對北京點頭哈腰,義大利是這樣,匈牙利是這樣,德國有時候也會這樣。"
中國人已經來了!
希臘港口比雷埃弗斯已經被中國人掌控。德國汽車工業原本就高度依賴亞洲市場,而新冠疫情更使依賴度急劇攀升。匈牙利則在中國人的幫助下,修建連接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的鐵路。
桑德施耐德強調說:"如果有人說,中國人要來了,這種說法也許有問題,因為中國已經到了。" 桑德施耐德認為,中國步步為營進軍歐洲,而川普领導下的美國則同歐洲漸行漸遠,鑑於這一事實,歐盟必須要改變思維方式。
不同的價值觀
有鑑於此,歐洲應該如何同中國打交道呢?又如何發出鏗鏘有力的共同聲音呢?比如,敦促中國尊重人權,譴責中國政府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打壓等等。基民盟負責外交事務的政治家呂特根表示:"我不主張以強硬立場應對中國,而是要對中國表明態度。我們應當開誠布公地向中國闡明我們相互間的區別所在,即不同的價值觀體系。我們政治制度的基礎是民主和法治。"
但是,即便如此,歐盟也還是仍然不能對中國發出共同的聲音。前不久,瑞典要求制裁中國,而其他大多數成員國都並不看好制裁行動。
那麼,即便對中國發出措辭強硬的呼籲,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認為:"這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當香港民眾鼓出勇氣走上街頭的時候,我們會在這兒高談闊論,但香港卻可能會有人付出生命代價。我們除了高談闊論,還能做什麼呢?難道要出動聯邦國防軍嗎?簡直是開玩笑。"
中國作為"戰略夥伴"
但是,歐盟和德國都很清楚,在中美就世界霸主地位展開的爭奪中,歐盟和德國都會避免替中國站台。但另一方面,在歐盟和德國看來,同中國這個"戰略夥伴"的合作空間仍相當廣闊。
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我主張同中國開展開誠布公的對話,和中國就簽署投資協定、推進環保以及在非洲開展歐中合作等重要議題展開合作。"
中國的複雜性也注定了歐盟對華政策的難度:中國既是重要的銷售市場,但同時又是一個自信滿滿的競爭對手。中國一方面打壓言論自由和踐踏人權,但同時又是全球氣候保護努力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簡言之,中國是一個對抗性的夥伴。因此,無論是對布魯塞爾、柏林,還是布達佩斯,中國都是一個棘手的夥伴。而只有歐盟各國採取共同立場,和中國打交道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