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歷史回眸:布拉格之春始末

Frank Hofmann
2018年8月20日

布拉格民眾舉行儀式,紀念"布拉格之春"遭鎮壓五十周年。1968年8月20日,蘇軍出兵血腥鎮壓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運動,並以強硬派取代了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派的共產黨領導層。

Prager Frühling 1968
蘇軍坦克的入侵激起了廣泛的民憤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 總共出動了50萬大軍,沖在最前面的是蘇軍的坦克部隊:1968年8月20日夜至21日,華沙條約國軍隊收到來自莫斯科蘇共最高層的命令後,以暴力方式結束了布拉格之春。就此,在東歐建立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夢想破滅了。早在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記者們就開始不再聽從該國共產黨的審查制度,而共產黨領導人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則默許了記者的做法。他希望捷克斯洛伐克能夠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杜布切克並不期望捷克斯洛伐克離開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因此他覺得莫斯科會准許該國開啟變革。但是,蘇聯則擔心,捷克斯洛伐克的自由化發展會產生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其他社會主義鄰國的垮台。

鏡頭見證歷史

那天夜裡,正在參加童子軍宿營活動的羅蘭德‧貝勞爾(Roland Berauer)在布拉格近郊目睹了軍隊進城的場面。現在已經是82歲老人的貝勞爾回憶道:"我們親眼看到坦克從我們身邊朝向布拉格老城的方向開去。"貝勞爾當時參加了一份童子軍報刊的編輯工作。這份報紙能夠自由出版本身就得益於布拉格之春。報社的編輯部設在一個帳篷裡,裡面有打字機、印刷機和照相機等設備,貝勞爾則是編輯部的攝影師。他向同事們通報了軍隊進城的消息,並要求大夥立即把編輯部的各類機器都藏起來。"我自己則抓起相機,趕緊往城裡跑。"他用鏡頭記錄了華沙條約國軍隊佔領布拉格的那一天。廣播電台大樓前,突然響起了槍聲,貝勞爾躲進一間顏料店才逃過一劫。電台大樓的入口處,一些示威者被蘇軍士兵槍殺。"當時的場景太可怕了。"幾個月之後,改革派共產黨領導人杜布切克被解職。

1968年1月杜布切克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TK/J. Dezort

國安檔案裡的新發現

昂德雷‧馬特耶卡(Ondrej Matejka)表示,那一天對捷克的影響至今仍能感受到。馬特耶卡是布拉格專制主義研究所的副所長,該研究所也是德國前東德國安檔案清查機構的合作夥伴。"1968年仍是一個和外國佔領相關的慘痛記憶。8月21日以及隨後的幾天,整個社會團結一致,進行消極的抵抗,這真是太偉大了。"在歷史學家馬特耶卡看來,對於1968年那次事件的研究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更何況,同當年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捷克斯洛伐克國安部檔案中,直到現在仍經常有驚人的發現。

前民主德國國安部對1968年春天布拉格的改革進程進行了密切的觀察,並利用"線人"蒐集了大量的照片和報告。柏林檔案專家奧利弗‧施特魯賓(Oliver Strübing)查閱了上千張東德秘密警察蒐集的有關布拉格之春的照片。他說:"這是首次有證據顯示,東德秘密警察竟然對友邦國家的公民進行了監控。更有甚者,布拉格之春遭到鎮壓後,這些東德特工竟然搖身一變都成了專家。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裡,整個東歐集團的秘密警察部門都將安插"線人"作為確保共產黨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任總理是當年的"線人"?

負責處理前捷克斯洛伐克秘密警察檔案的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這段歷史黑幕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當地社會。去年被曝光的檔案顯示,現任捷克總理安德烈‧巴比斯(Andrej Babis)有可能從1982年起擔任過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安全部的非正式工作人員。巴比斯本人則訴諸法律,對這一指控予以駁斥。但他對歷史學家們提起的訴訟已經被法庭所駁回。

歌星馬塔曾是「布拉格之春」的象徵性人物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TK/J. Dezort

清理這段歷史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彼得‧皮德海特(Petr Pithart)表示:"巴比斯總是不厭其煩地說,這一切都是謊言。"共產黨政權垮台後,皮德哈特曾擔任捷克斯洛伐克過渡時期捷克加盟共和國的總理,同時任總統哈維爾關係非常密切。他表示,共產黨時期,巴比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外貿部門工作,共產黨倒台之後,他利用他的關係網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去年的捷克大選中,現在已經成為超級富豪的巴比斯率領他的政黨發起了充滿民粹主義的選戰,並最終成為捷克第一大黨。不過,皮德哈特表示,當前的"線人"爭論肯定會對巴比斯的政治生涯造成影響。他說,巴比斯決不可能成為成功的總理。歷史學家馬特耶卡在談到當前的捷克政治時則充滿了自責:"一個當年的秘密警察線人為什麼能成為我們的總理呢?這是因為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在清算處理秘密警察檔案方面,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