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經400年 魅力不減 -利瑪竇在中國

2011年4月17日

400多年前,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1582年來到澳門並在那裡學習中文。19年後,他帶著一張自己繪制的世界地圖來到北京,並成為當時學術界的一位「超級明星」。

利瑪竇繪制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張世界地圖圖片來源: AP

這名黨校的女大學生有著令人驚奇的喜好。剛滿28歲的她留著時髦的短髮,穿著休閒卻又時尚,說話十分直率,興趣非常特殊:她對利瑪竇很著迷!這位女大學生解釋說,因為她學的是哲學,主要是宗教哲學,還因為她男朋友是基督徒。

基督教在中國的處境並不輕鬆,尤其是羅馬的天主教會。因此,這名女大學生講述這些事情所在的地點就特別讓人感到驚奇了:這是北京西城區市委黨校裡的一個公園。也正是在這裡安放著"利瑪竇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這也是該國家紀念碑的官方名稱。

在這些不到三米高的白色墓碑下,安息著63位歐洲傳教士。他們於16-19世紀之間來到中國,在這裡從事天文學、科學和藝術方面的工作。同時他們也都屬於一個今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被禁止的修會。然而他們中的一位,在他去世恰好400年後的去年,在中國經歷了某種意義上的復興。他就是作家、學者以及東西方交流的使者,中文名字叫利瑪竇的Matteo Ricci。

在這些墓碑中,利瑪竇的墓碑最大,這是在他去世後不久根據明朝萬歷皇帝(1573-1620)的詔令修建的。在1900年爆發的仇視西方列強的義和拳起義中,這塊墓地遭到破壞。後來在鄧小平的指示下,該墓地於1978年得以重修。鄧小平想以此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利瑪竇應該重獲敬重--可為什麼偏偏是他呢?

熱愛中文 宣揚和平

1552年10月6日, 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馬爾凱州的馬切拉塔市。在經過幾番猶豫並中斷了法律學業之後,這個貴族世家出身的、聰慧過人的年輕人進入了耶穌會的羅馬神學院。該學院十分國際化,利瑪竇在那兒接受了哲學、天文、地理、製圖以及數學方面的深造。此外,他還在這所精英大學裡學到了有關製作地球儀、地圖,甚至鐘表的最新技術--所有這些都會對他以後在中國的生活很有幫助。

利瑪竇被他所在的耶穌修會挑選出來去繼續已經多次失敗了的中國使命,因此他在經歷了兩年半的危險旅程,其中包括旅途中的休整之後,於1579年9月到達中國的前沿海岸。在印度的果阿逗留了一段時間後,他於1582年來到中國南部海岸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門,並在那兒學習漢語。

在進行了19年的準備工作後,1601年,利瑪竇終於在第二次的嘗試中得以進駐北京。他隨身帶來了一樣東西:由他繪制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張世界地圖--中國在地圖上位於地球的中心。他還用嫻熟的中文撰寫了一本關於友誼的書,並在書中引用了諸多西方的經典著作,以此來表達他對中文的熱愛。

這本書是一個綱領,它反映出利瑪竇對文化交流和自己的使命的期待:應當是一種朋友間的相互學習,和對彼此傳統的尊重。因此,為了強調他的和平願望,利瑪竇首先完全沒有障礙地像佛教僧人般打扮自己,後來,還穿上綾羅綢緞,以士大夫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利瑪竇參與翻譯了數學家歐幾裡得的一本書。此外,他與當時中國的一流學者多有往來,並與他們結為朋友。除了一些科學儀器如三棱鏡外,利瑪竇也帶來了一些樂器,並把它們作為禮物呈送給了中國皇帝。特別重要的還有一個複雜而精緻的鐘表,利瑪竇也將它獻給了皇帝,據說,利瑪竇會定期進宮,親自為鐘上發條。

平等的對話

是什麼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對利瑪竇如此著迷呢?清華大學新聞專業的女教授周乃菱(Nailene Chou Wiest)說,利瑪竇從前只在知識分子中間是個"超級明星",而在2010年他的知名度擴展到更多其他的圈子。儘管早在2002年,中國就舉辦過一次有關利瑪竇的學術會議,當時有500多名學者參加。但由於梵蒂岡和中國政府之間的爭議,這次會議實際上沒有得到媒體的關注,因而也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

去年,利瑪竇的生平與影響成為了《南方人物周刊》這本很受歡迎的雜誌的封面文章,該雜誌發行量有幾十萬冊。根據周女士的觀點,利瑪竇對中國人的吸引力除了他的獻身精神和堅持不懈外,主要有一點:中國在利瑪竇時期是一個(成長中的)世界強國--在充滿自信的夥伴之間進行著充滿好奇與相互尊重的交流,這一點尤其是北京政府想從西方國家那兒所得到的:即平等的對話。

北京想要一個乖巧順服的天主教會

持同樣論點的還有耶穌會會士萬德化(Artur Wardega),他是"澳門利氏學社"的所長,該學社是澳門一家探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所。萬德化提到了一些新揭幕的利瑪竇雕像,以及一個有關這位來自義大利的中西方文化使者的大型展覽,該展覽去年在中國四座城市展出,其中包括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和世博會期間的上海。

萬德化(Artur Wardega)提示說,黨領導下的"友誼"是構建"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和諧社會"的一把鑰匙。此外,北京政府今天依舊想要一個適應了中國社會的天主教會--乖巧而順服,正如利瑪竇在皇帝面前那樣。

利瑪竇1610年早逝,享年57歲,皇帝下令賜地將其安葬,這在當時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據說還鳴鐘三百下。直到今天,共產黨還有興致地維護著人們對利瑪竇的記憶。至少在北京這兒的黨校裡,即便只是為了捐款--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在參觀了他的墓地之後,都願意給出捐款。甚至還有過在黨校附近為外國遊客修建一座四星級賓館的想法,後來這個計劃還是被放棄了。

作者:PHILIPP GESSLER 譯者:易木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