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毫不妥協的實干家——施密特

Jeanette Seiffert2015年11月10日

在德國,人民尊重他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總理和智慧的政治家;而在國際上,他的經濟領導能力也得到贊賞和肯定。2015年11月10日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因病在漢堡去世,享年96歲。

Deutschland Helmut Schmidt Alt-Bundeskanzler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P. Lux

(德國之聲中文網)他是一個說話直來直去的人,但儘管如此卻得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尊重:赫爾穆特‧施密特總是一再地在各種民意調查被評為德國現代史上最受歡迎的政治家--雖然他經常表現得霸道而固執。

在歐洲深陷債務和金融危機期間,施密特在一次接受電視訪問時被問到對於現任總理梅克爾危機管理方式的看法,他的回答是:"我必須要好好琢磨一陣子,才能想出一個較為委婉的答案。"而當記者問到他如何評價當時擔任外長的自民黨政治家韋斯特韋勒的工作時,他的反應也是相當的不客氣:"我不相信您是認真地想從我這裡得到回答。"

對歐盟的局勢發展,對德國的多元文化社會,以及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在阿富汗的使命,施密特經常提出批評性意見,但卻始終在民眾當中保持著很高的威望。

在"德國之秋"事件中的毫不妥協

許多德國人會說起施密特,都會回憶起在1977年秋天左翼恐怖組織紅軍旅(RAF)綁架事件中那個立場堅定強硬的總理。德國僱主聯合會主席施萊爾(Hanns-Martin Schleyer)的被綁架和漢莎"蘭茲胡特"(Landshut)號客機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被劫持使"德國之秋"的緊張氣氛達到了頂點。兩起恐怖行動的目的都是要求德國政府釋放在押的紅軍旅恐怖分子--但是施密特沒有妥協。

對紅軍旅恐怖分子的逮捕令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證明國家擁有在危難中保護自己公民的能力",後來他在解釋自己當時為什麼採取那樣的強硬態度時透露道。對於他來說,維護公民對國家保衛功能的信任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而這就意味著不能釋放那些恐怖分子。"施密特派出一支聯邦邊防軍特種部隊,通過一次充滿驚險的行動,將漢莎客機上的人質全部解救出來。在那之後,人們聽說,施密特已經決定,如果在營救過程中出現人質死亡,他就立刻辭職。至此,對於二戰結束一年後加入社民黨從而踏足政壇的施密特來說,他的政治生涯已經達到了最高峰。

青雲直上

早在家鄉漢堡市擔任內政委員的時候,施密特就已經憑借出色的危機處理能力獲得了贊譽:當1962年漢堡遭遇災難性洪水的時候,他果斷地派遣聯邦國防軍參與搶險救災。

在1962年漢堡洪災期間的施密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之後不久,他就進入了聯邦政治圈:1964年,他首先是成為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69年,在社民黨首次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之後,他被當時的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任命為國防部長。作為安全問題專家,他的威望不斷提高。

1974年,當布蘭特因為紀堯姆間諜醜聞而辭職後,施密特理所當然地成為其繼任者。後來,他在一次接受電視採訪時坦言,從接任總理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這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布蘭特在德國民眾當中喚起了極高的期望。"然而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這些期望已經無法兌現。

"實干家"施密特

儘管如此,施密特仍然積極而果斷地著手解決問題,並且建立了一個毫不妥協的"實干家"的形象。這種行事風格不僅在上面提到的摩加迪沙人質事件中戰勝恐怖主義的驚人成就中得到體現,而且也在他處理經濟問題時的堅定不移中表現出來。儘管施密特當時沒能夠使德國經濟實現徹底的改觀,但是他在國內外卻很快就得到了"世界經濟學家"的名聲--雖然帶有一定的詼諧意味。不管怎樣,至少德國選民在1976年和1980年兩次大選中,都選擇了信任他。

黨內的分裂

2008年出版的施密特回憶錄封面

在這期間,施密特與自己黨派的關係從來都不是毫無摩擦的。他被認為是社民黨中的右派,有時候會對黨代會決議置之不理。這一緊張關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關於北約雙重決議的實施問題上得到了明顯體現。作為堅定不移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擁護者,施密特支持美國在聯邦德國部署更多的核導彈。而面對黨內的反對聲音及其後來組織的大型示威遊行,施密特的評價是太天真:誰要是想以單方面的裁減軍備來代替以合約協議裁軍的話,那就等同於將其政治敵人奉為座上賓,"對於這樣的人我必須要說,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單方面的軟弱退縮從來都不能阻止強權的侵略"。

社民黨帶著極大的猶豫態度推行了施密特的這一路線,並且在1982年施密特從總理一職上退下來之後迅速就改變了立場。施密特的下台與社民黨的執政夥伴自民黨"轉向"密切相關--該黨在與社民黨決裂之後投入了基民盟/基社盟的執政聯盟。自民黨的"轉向"所代表的意義也包括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政策方面的徹底方向轉變。對於施密特來說,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自民黨想要的,是"徹底告別民主的社會福利國家模式,轉而走向一個爾虞我詐的社會"。

與自己黨派的疏離

施密特與妻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這之後的很多年,施密特淡出了政治視野,成為《時代周報》(Die Zeit)的出版人之一,並且在全球各地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表演講。

社民黨的新領導層始終對他敬而遠之。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他才願意出面幫助社民黨進行選舉宣傳造勢--比如1998年支持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在施密特對社民黨的發展以及領導層人選問題長期保持緘默之後,2011年,他對自己的多年棋友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公開表示支持令輿論感到十分意外,他當時說了一句話:"他可以做到",意思是施泰因布呂克能勝任總理這個職務。說這句話的時候,施密特相伴多年的妻子剛剛過世不久,後來他這樣解釋道:"當時我的感覺是:如果我現在不說,那麼一年之後可能我就不能說了,因為我已經不在人世了。我說的是實話,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有效。"

不久之後,在闊別黨代會十二年之後,施密特在柏林的社民黨黨代會上發表了一篇備受矚目的演講。儘管與自己黨派有過各種疏離,但是施密特畢生都是一位堅定投入的社會民主主義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