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大潮的壓力
2012年9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代》周刊刊登一篇文章,對島嶼主權爭議最後是否會導致中日兵戎相見作了探討。文章的結論是,兩國都不願動武,但就目前而言,相關爭議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並非全然是壞事:
「此刻的民族主義激憤大潮對一個正窮於應付醜聞和危機、並還得為內部權力轉移作準備的黨的領導層來說並非不合適。只不過,這樣的激憤大潮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夠關閘的,—尤其是,如果對像是日本的時候。
「對黨來說,煽動民族主義一再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戰略。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屠殺事件發生後,面對舉國震驚的共產黨,通過安排悼念鴉片戰爭和日本侵略戰爭的犧牲者,成功地禁止了對示威者的公開哀悼。
「現在則是採用『理性愛國主義』手段的釣魚島主權之戰。‧‧‧‧‧‧‧這有助於轉移人們對薄熙來夫婦案的注意力。‧‧‧‧‧‧愛國主義大戲不僅轉移公眾的視線,而且也可讓軍方得到安撫。一些軍方高階人士被認為是遭罷黜的地方大員薄熙來的盟友,因而,要是能夠借助刀光劍影撫慰某些憤憤不平者,至少不會有什麼壞處。」
文章緊接著對民族主義一旦失控將造成的後果提出警告:
「不過,民族主義早已有了自己的動力,黨已不再總是驅動者,有時已然成為被驅動者。現在,已形成一種愛國主義語境,出現了一種民族主義社團,經營網站、施加政治壓力,並迫使政府對自己的意志就範。」
《時代》周刊的文章最後對中日兩國最終是否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島嶼主權之爭表示憂慮:
「北京和東京都不願意戰爭。然而,雙方讓衝突激化到了這一程度,只要發生某一不測事件,就可能導致難以控制的後果。示威隊伍可以攔阻,同仇敵愾的全民憤怒可就難以控制了。」
雙重標準
《新蘇黎世報》確信,領土之爭很可能給中日兩國的經貿關係造成損害。該報指出,中國已在考慮對日實施經濟制裁,而非官方的制裁措施已在實施,但考慮到中國迄今在國際關係中反經濟制裁的一貫立場,北京不一定會正式經濟制裁日本:
「警方呼籲民眾,暫時不要再示威了,而是用別的方式表達愛國熱情。這不禁讓人的目光從當局對大街的控制轉向當局將採取的經濟措施及島嶼主權之爭的後果上。官方媒體和政府機構公開探討對日貨實施禁運和抵制的好壞之處。
「至於中國是否會正式宣佈實施經濟制裁,這還是個問題。它不僅會使北京同世貿組織之間發生糾葛,而且也同它迄今改採取的堅決反對制裁的一貫態度相矛盾,從而使中國受到這樣的指責,即:在外交上採取雙重標準。」
摘編:凝煉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