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族矛盾對中共的挑戰

2012年2月8日

對於面臨18大換屆的中共來說,穩定高於一切。本台特約評論員林和立認為,去年以來疆藏發生的抗議事件給中共提出嚴峻挑戰。

圖片來源: DW

目前情況最為嚴重和緊張的是所謂"大藏區",包括擁有270萬藏族人口的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甘肅、青海和雲南的藏區(藏族人口350萬)。

據國際人權組織統計,自2011年中以來,這一地區共發生了將近100起抗議和小型衝突,在四川西部尤其集中。這裡發生了19起藏人自焚事件,其中18人是僧侶。在中國農歷新年假期,四川西部的至少兩個藏族自治州爆發了暴力衝突。武裝警察向示威者開了槍。據報導,二十多名藏人被打死或打傷。這些突發事件構成了2008年3月西藏騷亂以來最嚴重的動蕩局面。2008年的騷亂發生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央軍委做出的反應是增派軍隊、武警和警察前往西藏和四川西部。去年中以來,藏區的部隊和安全力量人數再次增加。作為顯示力量之舉,解放軍西藏軍區1月份在青藏高原舉行了首次噴氣式戰鬥機演習。然而此類力量的彰顯並沒有威嚇住西藏的僧侶和虔信宗教的藏人,沒有削弱他們的抗爭意識。

2011年底,中共領導層替換了長年在西藏擔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被視為強硬派的張慶黎,代之以較為溫和的原河北省省長陳全國,試圖轉而使用柔和的手法安撫。陳全國被認為是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信,他到拉薩後集中精力於經濟發展,包括改善西藏自治區及鄰省藏區藏族居民的社會福利。陳全國還說服了更多四川和其他鄰近省份的中小企業到西藏投資。但是打"經濟牌"似乎沒有能贏得藏人的民心。

西藏這道難題的症結之一是,雖然中國憲法保障宗教自由和少數民族的權利,但藏區的僧尼仍處於軍警和國安人員的嚴格管制之下。這一情況在2008年3月之後更加惡化。解放軍官兵和便衣警察常駐寺院,喇嘛被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他們與普通信眾之間的接觸也常常受到軍警的監視。北京的官方說法是,安全力量正在嚴厲打擊同"西方反華勢力"勾結的"分離主義分子"。然而,國際人權組織提供的可信證據顯示,西藏普通民眾的基本宗教自由受到嚴重侵犯。此外,北京在新疆和西藏都推行漢化政策,鼓勵漢族商人和打工者移民西部地區。這一政策已在新疆東部獲得了成功,那裡的漢族居民人數已經明顯超過維吾爾族。但由於漢人難以適應高原缺氧的環境,漢化政策在西藏並不那麼成功。

疆藏問題與接班人

西藏的糟糕局面對於胡錦濤和他的一手培養的團派干將、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都有直接的影響。在西藏事務方面,理論上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西藏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賈慶林是最資深的決策者。但實際上,曾在1988年至1992年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錦濤目前掌握著最後的發言權。胡錦濤鎮壓1989年3月拉薩騷亂所起的作用,被認為給3個月後的六四天安門屠殺開了先例。胡錦濤對西藏問題"堅決果斷"的處理得到了鄧小平的賞識,1992年,49歲的胡錦濤被鄧指定為江澤民的接班人。這也是中共領導層所謂的"隔代欽定"的權力交接模式的開始。

2011年7月習近平在拉薩圖片來源: dapd

眾所周知,胡錦濤不喜歡藏人。他在西藏期間身體不好,以至於在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的一半時間裡,他都是在北京指揮西藏的工作。此外,由於在西藏是靠強硬手腕起家,胡錦濤也就難以轉向安撫和解的路線,儘管中共老一代中不乏像胡耀邦和習仲勳--前者是胡錦濤的提拔者,後是胡的接班人習近平之父--這樣以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著稱的領導人,包括對藏族和維吾爾族。

西藏發生的不幸事件如果不能盡快得到平息,也將影響到中共"第六代領導人"中最受胡錦濤青睞的團派幹部胡春華的前程。曾任共青團總書記的胡春華在1983年從北大畢業後,在西藏工作了19年。2005年,他升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年僅42歲。假使胡春華是認同北京對西藏的高壓政策的,那麼如果這樣的強硬路線不足以維護當地的穩定的話,至少他本人的政治前途會因此受損。此外,2011年胡春華出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後不久,內蒙因"莫日根事件"爆發大規模抗議,並涉及蒙漢民族矛盾,對他也是不利的一筆。

在中共第六代領導幹部中,級別最高的三人是胡春華以及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和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其中胡錦濤對胡春華的能力和政治頭腦最為欣賞。在北京政治圈內,很多人猜測按照新形成的"隔代指定"繼承人的傳統,胡錦濤希望指定胡春華為習近平的接班人,在2022年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正在努力在十八大上,讓胡春華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但鑑於最近在西藏發生的事件,胡春華很可能只能成為政治局的普通委員,而非常務委員。最終,中共領導層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西藏和新疆不斷激化的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一枚定時炸彈,有可能讓本已緊張的多民族國家的架構分崩離析。

作者:林和立 編譯:葉宣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