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保護:中國是在領跑還是在拖後腿?
2011年4月9日中國領導層已增強氣候保護意識
"作為氣候保護政策的制定者--中國是在領跑還是在拖後腿?"這是本次在柏林舉行的議會專門討論的主題。會談一開始,綠黨議會黨團氣候政策發言人奧托(Hermann Ott)就微笑著提出這樣一個設問:"假如2013年產生的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由綠黨參與執政--就算不是扮演執政主導角色--有沒有可能同中國在全球氣候保護政策中展開合作呢?"這句話意指綠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直線上升的民調支持率。自從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之後,綠黨在德國民意調查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綠黨議會黨團外交事務發言人馮‧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對中國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到氣候保護、並且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提高能效的目標表示讚揚。
受邀參加討論的專家給中國政府的氣候政策打出了不錯的分數:他們認為中國領導層已經大大強化了氣候保護意識。這是由於北京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本身也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柏林科技大學中國科技文化中心主任艾娃‧施特爾恩費爾德博士(Eva Sternfeld)在會上說:"1960年以來,中國的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1.2攝氏度。"造成的後果是北部地區旱災和沙塵暴增多,南部地區颱風和洪災增多。
中國的能源格局"充滿矛盾"
長年與中國合作的施特爾恩費爾德博士把中國的能源經濟現狀形容為"充滿矛盾"。雖然從2000年到2009年,天然能源消費增長了超過一倍。由於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耗中佔64%的比重,因此這樣的增長肯定會對氣候造成更大負擔。但是另一方面,中國計劃到2020年向所謂的新能源領域投資折合5000億歐元的巨額資金。這些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非常規天然氣。核能當然是綠黨反對的能源方式,但施特爾恩費爾德博士稱讚中國早已在風能、水電領域佔據世界領先地位。不過,同時她也客觀地表示,中國在未來仍會將煤炭作為最重要的能源支柱,因此也將繼續維持氣候變化的"禍首"位置。
來自海德堡的經濟學專家海德爾(Klaus Heidel)對中國公民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討論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目前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並對參加國際氣候談判具有越來越大的興趣。不過,令他吃驚的是,中國環保組織仍然沒有對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提出質疑。這會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中國的環保政策似乎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與中國展開氣候政策合作成為可能
來自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康拉德(Björn Conrad)認為,中國的氣候保護政策至少比過去更加靈活了。他說:"一開始,中國只是參加氣候保護會議而已,而並不想承擔自己的責任。"--而現在,中國已經有興趣主動地加入談判,促成氣候談判具體結果的達成:"這是因為中國認識到,自己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的。"康拉德認為,中國的立場已經從"不參加談判"轉變為"主動加入談判",儘管這個新角色扮演得還略顯僵硬。他總結道:"理論上,和北京達成氣候共識已經成為可能。因為這也能給中國帶來益處。"
"到目前為止,中國人的主要精力並沒有放在氣候保護上面,"柏林的中國專家施特爾恩費爾德博士總結道,"他們關注的事,如何降低對能源進口的依賴性,以及提高本國空氣品質。"綠黨議員奧托深知,與中國就氣候問題進行談判只有在"平起平坐"的前提下才能行的通。歐洲在呼籲中國加強氣候保護的同時,必須也要大幅降低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奧托表示,假如歐洲和中國"不能結成命運共同體"的話,那麼將無法解決氣候問題。
作者:Axel Wagner發自柏林,編譯:雨涵
責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