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氣候峰會布希成梅克爾的絆腳石

2007年5月18日

相比氣候保護,另外一個話題更讓布希的談判代表感興趣。美國方面態度堅決,梅克爾的答覆是「談判會到此為止」。

布希能被梅克爾說服嗎?圖片來源: AP

留意美國發出的訊號,人們就會發現,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氣候保護將成為令人矚目的話題。美國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近期在柏林指出,布希的氣候政策正顯現出變動的跡象。這一點梅克爾總理於四月底出訪美國時其實已經清楚,「我們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歐盟與美國舉行高峰會談時梅克爾表示。不過,針對不斷告急的氣候劇變,發達國家該如何籌劃共同行動,將留待6月6日起的海利根達姆八國峰會具體探討。而提到美國政策「不同立場」,梅克爾未抱幻想。

顯然,處在倒數第二個執政年度裡的布希這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德國方面此前提出的各國氣候保護義務,布希的談判代表態度堅決,那就是非打折扣不可。具體表現在,他們已將所有目標性提案從文件中略去,比如1990年到2050年減少50%的有害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2005年到2020年將能源利用率提高20%;就連科學家提出的警告,全球氣溫增長不得超過兩攝氏度這一危險上限在文件中也無跡可尋。

相反,鑑於石油天然氣發展的瓶頸狀態,對於燃料與生態電力,技術協議,二氧化碳產品,歐盟排放交易,二氧化碳零排放型火電站等商業話題美國倒是興趣濃厚。從美國的種種所為柏林觀察家解讀到並不樂觀的訊息,尤其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今年10月初印尼峇里島上將進行後續談判之前。因為如果美國這個溫室效應最大的「肇事者」不願參與,就算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為抵抗洪水乾旱做出再多努力,最終還是無濟於事。

作為乾旱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利害關係者,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許能夠對改善全球變暖問題,對新型能源技術表現出開放態度。梅克爾的總理顧問,波茨坦氣候研究所負責人謝倫乎伯認為,在發達國家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爭持不下時,把期望寄託中國印度之上,與之斡旋或許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美國的表態對事情成敗也起著決定性影響,此外時間也不容耽擱了。「如果2009年我們還拿不出新的方案,事情會很糟糕。那時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拱手放棄,批評我們注定要自掃門前雪,所以現在盡可能說服美國政府是當務之急。」謝倫乎伯表示。那麼布希最終會為梅克爾的風采所打動,然後在文件上乖乖簽字嗎?梅克爾的回答是,「談判會到此為止」。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