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河灘具有防洪作用

2014年8月17日

暴風驟雨所致的交通癱瘓、停電停水、房屋被淹、河水泛濫等現象,現在發生得越來越頻繁。是人類過於制約大自然了嗎?

Flussaue Elbe Elbaue Tangermünde Sachsen-Anhalt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ildagentur Hub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每當暴雨導致洪泛時,每當水漫岸邊,人們的財產受到損失時,人們就不禁會問:怎樣能防止發大水呢?我們是不是佔用了河流過多的空間?這些問題,需要埃米爾•迪斯特(Emil Dister)這樣的專家回答。埃米爾•迪斯特是德國卡爾斯魯爾理工大學(KIT)世界自然基金會河灘研究所所長。他確實認為,防洪與天然河灘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他說:"河流原來都擁有自己的豐水期備用地,那就是河灘。過去,在沒有人為的情況下,即便水位極高,這些河灘都可以容納下所有洪水。後來人類大大減少了這些天然的洪泛區面積,使得可供容納同樣水量甚至於更大水量的空間明顯減少。"

據德國聯邦自然保護局計算,德國河流原有的天然河灘,平均80%都消失了,它們或被改為人居或工業用地,或被改為集約式農業用地。迪斯特表示,多項研究表明,恰恰在一再受到洪泛困擾的德國東部地區,這種發展尤為凸顯。

土地利用發生變化,容易導致洪泛

迪斯特認為,對小河流而言,城區大面積硬化所帶來的影響很大,而對大河流而言,致使河灘消失的原因更多地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譬如假若哪一年春季多雨,則土壤的吸水能力就會幾近飽和,容納不了多少夏季的雨水。迪斯特表示,其原因也和農民耕作方式的變化有關。"現代農民使用很重的農機,會把土壤壓實,使其吸水能力下降。農民現在種植的作物和耕作方式都和原來不一樣了。"

像德國北部這樣未受人為影響的河流景觀今天實屬少見圖片來源: Kanustation Anklam

因此,近幾十年來,德國的自然保護組織就提出要讓河流回歸自然,以防洪抗災。"但政府主要採取的還是修建防洪牆、增高堤壩等工程技術性措施,可單憑這些措施還不夠。"德國自然保護聯盟(NABU)主席奧拉夫•奇姆普克(Olaf Tschimpke)說道。他表示,洪泛期河水水位越來越高,如果沒有河灘,應對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他說:"我們需要可以向河岸漫延的活生生的河流。這不僅有利於防洪,也有助於保護自然。"

堤壩和圩田並非河灘的最佳替代

世界自然基金會也持類似看法。該基金會的水利和水文專員格奧爾格•拉斯特(Georg Rast)批評說,過去幾年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預報,如何做好防洪工程。他說:"加固和增高堤壩,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有意義的,但其結果往往是把問題推給了下游城鄉。"

拉斯特指出,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在2007年就發表了一份易北河防洪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當時易北河已計劃的和已實施的堤壩後遷工程所讓出的面積,合起來也不足易北河原有天然洪泛區面積的1%。河灘研究所的埃米爾•迪斯特表示,人們應該考慮在不同地區進行有區分的洪泛風險管理,意味著當洪泛形勢非常嚴峻時,應該有針對性地向農田放水,以便保護城區和工業區。或者用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格奧爾格•拉斯特的話說,就是「讓洪水流入耕地比流到家裡好」。

這一段易北河沒有天然"出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有些地方人工開闢了圩田,專供洪災時有針對性地放水。迪斯特表示,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做法不可避免,但和天然洪泛區相比,從生態角度而言,圩田並非很好的替代方案。他說:"你可以用不同方式控制圩田。假若只在發生洪災時才給圩田放水,那對生存在圩田裡的動植物來說就真是一場災難,因為它們不適應洪水。而生活在天然河灘的動植物,因為定期受到洪水'洗禮',所以已經適應甚至於依賴洪水了。"

氣候變化使得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2002年易北河發生重大洪泛後,德國政府推出了全面的防洪計劃。但在環保人士看來,十年多之後,德國發生洪泛的風險並未降低多少。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在還給河流以更大空間、降低其破壞性方面,德國做得太少了。德國自然保護聯盟要求政府制定"藍帶"計劃,為河流流域和河灘的回歸自然工作提供資金支持。

鑑於氣候變化,專家們估計極端天氣事件將來會愈發頻繁,因此,防洪方面的投資切不容緩。德國基爾海洋研究所的氣候學者默吉布•拉提夫(Mojib Latif)表示:"我們必須還給大自然一些東西,因為大自然要回去的,也只是曾經屬於它的東西。我們得留出更多的洪泛區!此外也要考慮採取一些可能不受歡迎的措施,譬如制定高風險區禁止建築的規定。"

2013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防洪措施沒有湊效圖片來源: Christof Stache/AFP/Getty Images

迪斯特也認為,在沿河地帶恢復河灘和灘林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必要措施。不過這位河流專家也堅信,不管採取什麼措施,有些事件是無以防備的。他提到德國歷史上有名的"瑪格達萊娜洪水",那是1342年發生的特大洪泛,淹沒了德國西部的大片地區。"遇到這樣的洪泛,河灘無濟於事,所有其它措施也都無濟於事。防洪事業,有很多工作可做,但100%的防洪是做不到的。"

作者:Irene Quaile 編譯:施彥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