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法國專家:廢死會讓民主台灣更不像專制中國

周昱君
2023年5月26日

中國是世界上執行最多死刑的國家,而台灣雖然承諾「逐步廢死」,但專家認為台灣政府沒有推動實質進展。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執行長到台灣參加亞洲區域研討會,他告訴DW,台灣應該加快腳步廢死,展現不同於中國的民主價值。

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執行長切努哈贊(Raphaël Chenuil-Hazan)出席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開幕式。
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執行長切努哈贊(Raphaël Chenuil-Hazan)出席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開幕式。圖片來源: ECPM

(德國之聲中文網)「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週五(5月26日)在台灣登場,這個為期2天的會議由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主辦。

ECPM執行長切努哈贊(Raphaël Chenuil-Hazan)向DW表示,台灣有言論自由,還有法治精神,而且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立場非常傾向廢死,可以向外界傳遞這樣的訊息:「不要用死刑,而是要用廢死來朝好的方向走,展現出你們不像中國政府,不像習近平,而更傾向民主。」

他還說:「台灣如果維持死刑,誰知道以後會如何,誰知道以後有沒有政府或獨裁者,又會怎麼運用死刑?……從世界上很多例子可以看到,當你有機會的時候,就應該廢除死刑,才不會有一天太遲。」

台灣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也說,面對中國極權政府威嚇,「台灣人並不害怕」,仍然堅持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這一點也是兩岸不同之處。

ECPM去年在德國柏林召開3年一度的大會,今年決定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亞洲反死刑網絡(ADPAN)等組織,共同在台北舉行區域會議。林欣怡告訴DW,這是因為台灣的人權表現被外界看到,很多人對台灣有好感。

國際特赦組織2022年的全球死刑報告中,把中國形容為「全世界殺人最多的頭號劊子手」。根據該組織統計,去年全球有20國執行過死刑,包含中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國;雖然中國政府並未公開具體處決人數,但外界一般認為至少超過千人。

切努哈贊在研討會致詞時指出,雖然中國存在死刑數千年,但死刑絕非中國的「傳統」,歷史上更曾有過廢除死刑的階段。不過,在共產黨執政下,毛澤東用死刑用來鞏固政治權力、針對異議人士;在習近平時期,死刑辯論則變成「中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禁忌之一」,被認為是「宣揚西方思想」。

相較之下,台灣的死刑辯論環境相對成熟。台灣上一次執行死刑是在2020年,目前有38位死囚。雖然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榮璋26日說,在還沒透過法律廢死之前,將「強烈要求政府暫停執行死刑」,但台灣只要有重大刑案發生,民間就會出現強烈的執行死刑聲浪

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馬威傑(Guillermo Martinez)與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26日也出席了廢死策略研討會,兩人皆肯定台灣的民主價值,並強調歐盟與法國支持台灣逐步往廢死道路前進。公孫孟直言,從他過去4年來觀察,台灣的廢死並沒有實質的大進展,而台灣最需要的是更多關於死刑存廢的公共討論。

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26日在台北市舉行,開幕式請來台灣冤案平反者蘇建和(後排右一)現身說法。圖片來源: Yu Chun Chou/DW

廢死的未竟之路

現階段有不少台灣人反對廢死,而台灣政府常以「民意」為由說明為何無法立即廢死。死刑也成為某些政治人物煽動選民的工具,對此,ECPM的切努哈贊回應,政治領袖應該反應現實狀況,而不是用死刑來實現政治目的。他說,有很多論點可以支持廢死,但支撐死刑背後的論點卻只有「復仇」。他認為,死刑終究無法替被害者家屬帶來真正的療癒,也無法嚇阻犯罪。

隨著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將至,部分有意參選總統者主張,如果當選就要「槍擊所有死刑犯」;甚至有團體提出公投案,主張應於判決後6個月內執行死刑。

「說實在的,人權並不是大家遵守的價值,很多人權議題事實上是大家反對、討厭的價值。」林欣怡告訴DW,台灣社會應該好好討論「人權到底可不可以公投」,明確地去思考什麼樣的議題可以公投,否則一旦開了先例,「對台灣的民主跟人權有很大很大的影響」。

林欣怡形容廢死倡議者可以說是「壓力最大、也是最勇敢的一群人」。亞太反死刑網絡召集委員科瓦爾(Sara Kowal)致詞時也提到,亞洲人權工作者遭遇的騷擾與迫害越來越嚴重,不容忽視。

林欣怡引述台中捷運事故罹難者、已故人權倡議者林淑雅的話:「我們覺得唯一可以跳出政治意識泥淖的,就是堅持人權這個概念,儘可能去取得所有質疑者的諒解。」她強調,不會放棄對話的機會,期待有一天台灣乃至於亞洲,能夠成為沒有死刑的地方。

台灣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致詞時表示,廢死倡議者可說是「壓力最大也最勇敢的一群人」。圖片來源: TAEDP

冤案的可能

開幕式還請來了台灣死刑冤案平反者蘇建和,向來自14個國家的廢死倡議者和人權團體等各界人士,分享他的故事。

「我被羈押了11年半,然後還戴了2公斤的腳鐐11年半……也飽受被刑求的痛苦,當時卻沒有辦法接受治療。更遑論我被死刑確定的時候,它所帶來的壓力,非常的殘酷跟不人道。然而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這件案子是誤判所造成的。」

1991年,19歲的蘇建和因故捲入一樁命案,在警方刑求下被迫認罪自白,但此案的司法程序存在諸多爭議,台灣歷任法務部長皆未簽發死刑執行令。纏訟了21年,蘇建和沉冤得雪;酷刑與誤判帶來的身心傷痛,卻無法輕易抹滅。他說:「死刑不該建立在仇恨跟對立上,更不應該將殺人這件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冤案的存在,顯示司法可能錯判,這是台灣廢死倡議者的基本主張之一。但除此之外,台灣身為亞洲的民主典範,能不能在人權議題上負起更積極的推動責任,展現民主價值?

讓我們談談死刑存廢

03:0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